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回顾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形容词“四分法”(性质词、增度词、增饰词、区别词)的观点,基于具体分析,将“性质词”改为“性状词”(包括性质、状态两个小类),从语义语法学角度对“增饰词”进行基元—同场释义研究。首先,对增饰词语义进行分析,挖掘出其语义特征主要有:词干的述谓性、附加语义的比况性、词义的强调性。语体特征:具有比况附加义的增饰词,更多地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甄别标准,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现代汉语八百词》后所附的“形容词生动形式表”中的形容词进行甄别。在义位的分化和合并后,最终得到297个常用增饰词。其次,依据前人的语义分类的成果,根据增饰词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调整,将其分为三大类十小类增饰词:人物类(心理类、行为类、评价类)、事物类(视觉类、嗅觉类、听觉类、味觉类、肤觉类)、境况类(处境类、环境类)。在此基础上,对增饰词进行基元—同场释义研究。依据语义比较、考证、辨析、实例验证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中释义不够准确或繁琐的释文进行修改和调整,辨析同场词群内各词的语义差别,力求达到增饰词语义小类内释义的系统性。再次,对增饰词的语义结构类型进行研究,主要分为性质特征类和状态特征类增饰词,并对“词干”和“增饰词缀”的组合类型进行了归纳。根据增饰词的构成方式“词干+修饰语素”及释义系统性的原则,确定其总的释义模式为:(适用对象)+词干基本义,附加语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增饰词的语义结构组合类型以及前两章的释义研究,归纳出四类基本释义模式:1.适用于比况词素为名词的增饰词:(适用对象)+词干基本义,如××一般。2.适用于比况词素为动词的增饰词:(适用对象)+词干基本义,(伴随着/呈现出)。3.适用附加语义临摹主观感受的增饰词:(适用对象)+词干基本义,伴随××感。4.适用于比况词素为拟声词的增饰词:(适用对象)+词干基本义,伴随××声。最后,使用自动分词软件并结合人工校对增饰词的释义基元及出现频率进行统计、替换、调整,形成《现代汉语增饰词释义基元词频表》(507个)。在日常感知语言体系内,站在元语言的立场,对汉语增饰词进行基元释义研究,以限量的释义基元来解释尽可能多的词语,并构建同场词语的释义模式,是对释义元语言‘理论的进一步实践,对语言教学、语言信息处理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