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学是以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变化与消亡规律的科学。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进程,但作为某个具体民族,其产生的早晚、发展的快慢,却与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关系极大。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传统的生计方式、思想文化等经济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居住的地理、生态环境影响与制约的。民族学对任何民族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其所依附的生态环境的考察。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农牧业生产条件极差,雪灾、地震、寒流、泥石流、洪水等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牧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致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2000年3月至11月,将203户塔吉克农牧民搬迁到气候、环境、土地条件好的塔吉克阿巴提镇,至2001年这项搬迁工作计划完成“四通四有五配套”后,将有1万人在这里定居。
民族学、人类学始终关注小型社会中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过程中,人类学对于变迁的关注点常常在于怎样转变和向什么方向转变。学科关怀常常直指现代背景中“非主流”群体,企望追求一种反思,获得一种特别的历史深度和一种相对的文化立场,来理解人类生活不同的可能性,希冀在这种理解中揭示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
本项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爬梳,基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科环境与社会方向的视野内,以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和岳普湖县境内塔什库尔干塔吉克阿巴提镇为田野调查点,对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移民前后进行对比,就环境与文化的适应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试图探讨文化变迁的轨迹。论文主要由五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即导论,主要介绍生态人类学、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适应理论、文化变迁理论研究概况和塔吉克族的研究,及本论文研究的缘由、意义、方法和选点依据。
第二部分即自然环境的变迁情况,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以阿依克日克村塔吉克人的“水”文化适应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生活中的水和观念中的水文化。这一章的内容是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阿依克日克村和塔吉克阿巴提镇)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比较的方式找出其不同自然环境中文化适应的脉络和深层观念。
第三部分即生产方式的变迁,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以塔吉克人的农业和牧业进行异地比较分析:包括对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农牧业发展情况(劳动力、劳动工具等)、塔吉克阿巴提镇的阿依克日克村塔吉克人进行农牧业发展的状况。这一章的内容是笔者根据田野调查的资料采用比较的方式试图找出其不同生产方式下文化适应的动力。
第四部分即社会环境的变迁,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包括:阿巴提镇塔吉克人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这一章的内容是笔者根据塔吉克阿巴提镇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试图找到其文化在新环境中所产生的作用和适应情况。
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通过对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环境变迁的描述与分析,考察在以时空为研究常量的基础上,特别是对社会和文化在同时异地变迁的形式中,探讨文化适应的状况。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一个族群的环境改变(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能引起文化的变迁;因此,一部分人群可能会引起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即文化适应;第二,基于改善自然环境的任何迁移,都是以环境的差与好为原因的;但这一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之外,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