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上舍小流域不同林分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通过对大别山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桑园土壤分析,可以系统性地掌握大别山典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马尾松林和桑园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进行了评定,并且通过扰动土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植物篱带和植被覆盖度对大别山土壤坡面的土壤侵蚀影响。得出主要结论为:(1)土壤有机C、N空间变异显著大别山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土壤有机C、N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桑园由于人为耕作和施肥导致土壤有机C和N含量较均匀;浅层土壤有机C含量:马尾松林>杉木林>桑园,桑园土壤N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土壤和杉木林土壤;土壤有机C的含量变化与>2mm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有相似趋势。(2)土壤团聚体变异多样化大别山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土壤>2mm团聚体含量由表层到深层递减,马尾松土壤表层团聚体最高达71.80%,大团聚体总量越高抗侵蚀能力越强,证明了下层土壤抗侵蚀性比上层土壤的抗蚀性弱;马尾松集水区粘粒1.87%和砂粒48.13%组成略大于马尾松各层次土壤;杉木林集水区的土壤颗粒是由土壤的浅层以下冲刷而下。(3)根系主导土壤抗侵蚀性大别山典型土壤利用类型马尾松林和桑园,土壤抗蚀性强弱表现为马尾松林>桑园;表层(0—10 cm)范围内,根长的排列顺序为:桑园地<马尾松,各样地土壤抗蚀性在垂直层面上的变化呈较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抗蚀性呈减小趋势;两种土地利用类型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层次内,而且在<1 mm的根系长度由表层向深层递减,土壤平均孔径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土壤比表面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土壤孔径特征可以作为流失土壤来源参考属性大别山马尾松对0—40 cm次层土壤结构影响显著,各层次孔径分布呈分层现象,而桑园各层次土壤孔径分布差异不大。土壤孔径越大,土壤抗蚀性越强,土壤比表面积越大土壤抗蚀性越小;桑园土壤抗蚀性与土壤土壤根系质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马尾松土壤平均孔径与土壤根系质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降雨时马尾松林地坡面壤中流在下坡蓄满流出地表带处颗粒,导致马尾松径流场土壤和10—20 cm层次土壤大孔径分布完全吻合,而桑园人为翻种频繁,导致土壤层次性质相似,降雨时表层土壤颗粒流失严重。(5)植物篱拦沙截流效应显著模拟降雨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影响土壤有机碳流失三种因素强弱关系:降雨强度>土壤植被覆盖度>土地坡度;在5°80mm/h下,1.5m和3m植物篱覆盖土壤在降雨初期不会产生径流;3m植物篱减流率6.89%—10.05%;减沙率4.30%—9.38%;1.5m植物篱减流率24.55%—70.67%,减沙率25.96%—58.63%;1m植物篱覆盖径减流率48.38%—78.67%,减沙率42.37%—73.02%;由于植物篱地表覆盖和地下根系的拦流截沙,径流泥沙砂粒所占比例裸地>1m植物篱>1.5m植物篱>3m植物篱,粘粒比例则相反3m植物篱>1.5m植物篱>1m植物篱>裸地。
其他文献
对施工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从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及项目风险衡量和评价等方面论述了项目风险管理程序,提出了基于PDCA的风险管理思想,对其在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中的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鉴别乳腺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05年9月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乳腺肿块,共30个乳腺结节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和
<正> (一)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那时候,饮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制茶业和茶的贸易也很发达,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市贸
介绍了国内外正丁醇的生产现状、工艺技术发展状况;正丁醇近年来的应用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特别对我国今后几年市场消费和生产技术发展前景做了预测分析。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是国内首个不停航改造工程,通过新建8"门平交口方案的实施以及相应的管理,解决了施工过程中人员、车辆进出控制区以及行李车穿越施工区等问
<正> 一、《离骚》的写作年代关于屈原在楚怀王之世的被放年代,及为何事而被放,我在《屈原在楚怀王时被放逐的年代》一文里已经说过了,现在一概从略。我只谈谈《离骚》的写作
通过建立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测量公式,将服务贸易开放度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并剔除了经济规模影响和汇率扭曲,在此基础上,根据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
目的探讨脑瘫高危患儿饮食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脑瘫高危患儿90例,分为干预组44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婴儿喂养相关知识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
当今信息化系统日益复杂,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系统之间越来越多的整合,使得系统可靠性成为制约复杂系统发展的瓶颈所在。如何在系统运行时构建故障树,及时监控系统各个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