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大剂量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第二代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及棘白菌素类抗真菌剂卡泊芬净等的应用,尽管治疗IFI可获得明显疗效,但因其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L-AmB)仍有较广泛的应用,两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分析。我们应用国产AmB及L-AmB治疗了111例血液恶性肿瘤并发IFI的患者,对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及比较。目的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静脉用AmB与其脂质体治疗血液病恶性肿瘤并发IFI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收集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住院病历,这些病历均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根据我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并且应用AmB及其脂质体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静脉用AmB及其脂质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以急性白血病为主。确诊IFI共8例,占7%;临床珍断IFI28例,占25%;拟诊IFI75例,占68%。肺部感染者91例,占82%;真菌培养阳性者共42例,占38%。两性霉素组及脂质体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9%、58%,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中,寒战、发热的发生率两组分别为21%、10%,低血钾为34%、14%,肝脏损害为22%、17%,肾脏损害为9%、3%。以上不良反应中除低钾血症(p=0.03)外,其它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以急性白血病为主,肺部感染最多见,主要通过拟诊诊断。AmB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只要合理使用,大多数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L-AmB疗效与AmB基本相似,严重不良反应较AmB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