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汞污染问题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对环境汞污染来源、污染水平、迁移转化、危害等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对污染源与汇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还较薄弱,特别是汞的自然源排放及其区域和全球预算亟待加强。而研究环境界面间汞交换特征对评估汞的自然排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已对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海洋、湖泊、水库、河流、湿地)、矿区等环境界面的汞释放特征作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无疑对正确估算汞的自然释放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农田系统土/水-气界面间汞交换特征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据此,本研究应用动力通量箱(DFC)与Lumex RA915+测汞仪联用技术,选择重庆市北碚区具有不同土壤类型的澄江镇(紫色土)和龙凤镇槽上(矿质黄泥)为川东丘陵区代表性研究地点,在每个研究点选择邻近具有代表性的水田和旱地作为监测点,每月一次,每次持续24-48小时,连续10个月同步监测了土/水-气界面的汞释放通量,同时考察各环境因子对汞释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农田(水田、旱地)汞的自然源释放进行初步量化。结果表明,旱地土-气界面汞交换和水田水-气界面汞交换都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白天汞释放通量显著高于夜间,从早晨开始汞的释放通量逐渐增加,到正午达到汞释放量的峰值,而后,随光照强度的减弱汞释放量逐渐减小。夜间土-气界面汞交换偶有沉降,而水.气界面汞交换则以沉降为主。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明显大于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是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2-4倍。农田土/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还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趋势,暖季农田相对裸露月份(如四月、十月)的汞释放通量大于有作物覆盖的月份,且汞释放通量随作物植株高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冷季(如三月、十一月)汞释放量较暖季小。无论旱地还是水田汞的释放量槽上(矿质黄泥)都要要大于澄江(紫色土)。这主要是由于两采样点土壤总汞含量和土壤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影响土-气界面汞交换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土温、大气汞浓度、大气压、气温等,光照强度与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0.572≤r≤0.964,p=0.00),土温与土-气汞净释放通量的对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567,p=0.00),气温与土-气汞交换通量成正相关关系(r=0.552,p=0.00),大气汞浓度、大气压与汞交换通量成负相关关系(r=-0.065,p=0.13:r=0.168,p=0.00)。光照强度是影响土-气界面汞释放的最主要因子,其次是土温、气温、大气汞浓度、大气压。影响水-气界面汞交换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气温、水温、大气汞浓度、大气压等,光照强度与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0.544≤r≤0.948,p=0.00),气-水界面的温度梯度影响水-气界面汞交换的重要因素(r=0.476,p=0.00),大气压与汞交换通量成负相关关系(r白天=-0.382,p=0.02;r夜间=-0.338,p=0.04),大气汞浓度与汞交换通量成负相关关系(r白天=-0.371,p=0.05;r夜间=-0.634,p=0.00),光照强度仍是影响水-气界面汞释放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大气汞浓度、水温、大气压、气温。基于实地测得的数据,结合重庆市的气候特点,对该区域水田、旱地汞释放量进行初步估算,重庆市从旱地释放到大气中的总汞量为621.85kg/a,从水田释放到大气中的总汞量为280.37k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