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来,这一政策已经启动了三十余年,然而一方面我国出口市场高度地理集中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扭转,传统出口市场需求扩张乏力,对这些地区的过度依赖不仅难以为继,也在不断引发贸易摩擦与纠纷,对稳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格局构成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我国上一轮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外贸拓展模式仍然留存了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地理扩张的巨大市场空间,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势必成为中国保持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的必然选择。为了推动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框架下,以制造业微观数据为支撑,试图从出口存续期视角探索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实现机制,并提供了一个看待出口二元边际内部关系的新思路。本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着重梳理有关贸易存续期,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及二者联结机制的相关文献。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实施状况。在厘清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政策演进的基础上,采用2000-2007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以企业微观视角量化了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检验了出口市场等级制度对中国的适用性、描述了企业多元出口市场的动态调整过程,分解出出口市场多元化对我国出口扩张的贡献度。第四章采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样本,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企业出口存续期与出口市场多元化之间的直接关系,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典型化事实。第五章为出口存续期影响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理论机制分析。该章在Melitz(2003)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引入出口市场特定出口固定(沉没)成本的垄断竞争模型。模型表明出口存续期越长的企业,进入潜在出口市场的零利润生产率门槛值越低,提高了其扩张出口市场的可能性,并进而提升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第六章是从产品层面对理论机制的实证检验。该章采用1996-2016年中国向189个国家(经济体)出口制造业产品HS-6位数编码数据,运用Logit模型和线性概率模型验证产品出口存续期对潜在出口市场扩张的影响效果。第七章是从企业层面对理论机制的实证检验。该章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微观数据,筛选出5782个基准持续出口制造业企业与160个国家(经济体)为基准出口市场国,运用Logit模型验证企业出口存续期对潜在出口市场扩张的影响效果。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出主要的研究结论,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并为后续的研究提炼了可行的方向。在全文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基础上,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多元市场出口企业是我国出口份额的主要创造者。出口市场多元化既能在出口快速增长期“锦上添花”,又能在主要出口市场出现负面冲击时“雪中送炭”,在出口促进和出口稳定方面均具有有效性。在考察出口市场等级制度对中国的适用性方面,我们发现受欢迎程度越高的出口市场之间等级制度越模糊,我国企业在选择初始出口市场时可能具有分化特征,对美、日、欧、亚等出口市场各有侧重,但在随后以初始出口目的地为基础展开的后续市场扩张上,又部分遵循了出口市场等级制度。在企业出口市场的动态调整方面,出口试探行为不仅普遍存在于我国出口企业,而且尝试失败的概率并不低。第二,出口存续期与企业出口市场数目之间形成“倒U形”关系,拐点位置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存续期取值区间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因此延续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存续状态是推进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可行路径。此外,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规模、企业生产规模和企业要素密集度均提升了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第三,数理模型的推导结果表明,出口存续期削减了市场特定的出口固定(沉没)成本,降低了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零利润生产率门槛,并进而作用于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存续期对市场特定出口固定成本的削减机制并不会对已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产生影响。第四,产品层面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品出口存续期与潜在市场进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出口存续期对潜在出口市场开发的促进作用会随时间而衰减,并且在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后体现出抑制作用。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在于,出口存续期越长的产品往往是成熟产品,而用老产品开发新市场的难度必然大于新产品。同时,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扩张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与同质产品相比,差异产品在进入新市场时需要支付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其出口市场的实现比同质产品更为困难,而延长出口存续期能够有效降低市场进入固定成本,推动该类产品的出口市场扩张。第五,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与中国邻近的亚洲市场仍是我国企业出口市场扩张的主力方向。出口存续期越长,企业进入潜在出口市场的概率越大。地理扩张模式是我国企业拓展出口市场的重要路径。出口市场国的经济规模、进口关税税率、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市场实现的关键变量。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跨国经营背景对其出口市场扩张具有抑制作用,但由于更具信息优势,外资企业的出口存续期对其潜在出口市场开拓的作用效果更强。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将出口市场多元化作为对外贸易的基本战略,长期稳定地执行下去;(2)增强企业在出口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出口企业的存续状态,从而为积累出口经验创造条件,促进出口市场扩张;(3)对于制造业出口企业,要尤为强调“学习出口”效应;(4)企业出口市场的扩张应更具规划性;(5)缓解出口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解决为新增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以及应对出口市场风险的融资问题;(6)培养和加强出口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研发新产品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