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外汇储备连创新高,外汇占款规模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不断增大,货币供应量猛增。我国央行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存在内在制度缺陷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失衡的全球经济。本文将从货币分析入手、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阐明货币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在信用货币本位制度下,特别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信用本位货币体系下,通过揭示我国货币发行机制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理论影响因素、货币供应量的现实与实证分析,阐明外汇占款是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导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虽然能对冲一部分货币,但总体效果有限。现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我国的汇率机制成为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我国的货币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部分,单独的国内货币政策调整是无法解决这种失衡的。只有从根本上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改变现有的全球经济失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过大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及我国货币发行机制的分析、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分析,探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走向。提出我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四个阶段,即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亚元区、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和建立世界元四个阶段。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应积极参与这一过程并逐步解决我国货币问题,最大限度的维护我国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