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以往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一般从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角度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效果不甚理想。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则另辟蹊径,从对“自我效能”这一潜在势能的开发入手,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拓出一片新的研究空间。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人们行为活动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影响着人际交往以及对自我人格的构建。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任务和情感活动,作文过程肯定要受到自我效能机制的影响。那些在写作上感到有能力的学生,对写作更有兴趣,更自信,更可能付出努力,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而那些怀疑自己写作能力的学生,就会对作文感到恐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开发,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利于推进我们的写作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文试图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为主要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原理,对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问题进行探讨。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简述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缘起和相关著述。 正文部分:第一,综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基本原理及其它理论依据;第二,阐述自我效能感对作文活动的效能以及对当前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审视;第三,探讨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及其测量与评价;第四,从教学反思的角度,阐发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启迪与思考。 结语部分:从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谈谈提高作文自我效能感可能具有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