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胚龄(Ed)60~240h和Ed0.5~5y牦牛角(原)基皮肤为实验材料,相同胚龄黄牛角(原)基皮肤样品作为对照,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和EnVison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牦牛角形态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并定性和定量检测SHH(Sonic Hedgehog)和β-catenin在牦牛角形态发生中的表达,结果如下:1.牦牛角的形态发生按照角(原)基毛囊和角质外鞘发生与否分为五个阶段:角原基前期(Ed≤60)表皮增厚,无毛囊发生;角原基中期(Ed60~140)表皮持续增厚,有少量毛囊发生;角原基后期(Ed140~250)表皮变薄,大量毛囊发生;肉角期(Ed≤0.5y)真皮乳头发生;成角期(Ed≥0.5y)形成角质外鞘。2.牦牛胚胎期角原基毛囊发生的顺序是从角缘部分开始,然后由外向内向扩散至角原基正中。毛囊与皮肤的角度排列成漩涡状,左角为顺时针旋转,右角为逆时针旋转;牦牛角边缘毛囊在Ed240d~5y发生退行、凋亡,并在特定信号诱导下向上部迁移变为表皮;成年牦牛角顶部真皮乳头长而密,中部真皮乳头短而稀,底部真皮乳头短而密。黄牛角原基毛囊形态发生的模式与牦牛不同,毛囊形态发生是在角原基范围内同时发生,角的其他发育阶段与牦牛的相似。3.SHH与β-catenin在角原基期的顶部和角边缘处基底层表达趋势相同,均为强-弱-强过程;SHH和β-catenin在肉角期和成角期的角原基底层同时表达,间充质无表达。β-catenin仅在肉角顶部基底层表达;SHH和β-catenin在成角期顶部均无表达,SHH和β-catenin在黄牛角的形态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牦牛相似。研究结果表明,SHH和β-catenin信号在牦牛角的形态发生过程的表皮—间充质相互作用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推测,牦牛角的形态发生可能在SHH和β-catenin信号调控下,由毛囊的形态发生开始,经过毛囊的密集化,角基表皮迅速增厚,角原基的毛囊不断的变成角质,角开始突起和生长,角基边缘毛囊并入角鞘。这可能是牦牛角生长迅速的细胞生物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