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与家庭关系研究--基于外出到北京市的青年务工群体的调查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j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城镇年轻人不再受到地域限制,选择走出家乡外出务工,到天南海北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广阔和流动的生存和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如火如荼,由互联网催生出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其中,微信作为社交软件的代表,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成为一款普及化应用的国民软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移动性社交场景中最广泛的应用。当下,身处异乡的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微信是他们社交应用的首选,尤其是在与家人、家庭的联系和交往中。在一定程度上,微信已经深度嵌入外出务工青年的家庭关系,成为外出务工青年群体与亲人、亲族之间的主要联系方式,成为远距离家庭关系维护和维系的主要纽带。外出务工青年群体使用微信与家人联系和交往,创造了新时代家庭关系的新情境,不仅让他们实现了线上重聚,而且成为他们家庭生活和情感建构的重要结构性要素。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微信使用进行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情境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度剖析,主要研究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基于家庭交往的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出务工青年群体整体呈现出对微信的强依赖性,最多使用的功能为视频通话功能,语音聊天、红包转账等功能使用也较频繁,他们基于家庭交往的微信使用以满足日常沟通交流为主要目的。在交流内容方面,外出务工青年群体与家人的交流内容多为日常基本生活、身体状况、情感交流等,还会与孩子交流学习情况、成长教育情况,对父母进行技术和信息的反哺,在家族群中与家人最常沟通的内容为节日、生日祝福。总体上来说外出务工青年群体表示使用微信与家人交往交流后对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加了解,更能参与到彼此的生活中实现虚拟陪伴,情感联系更加密切。对伴侣来说,更能全方位参与彼此的生活,深度融入小家庭日常生活,实现全面、深入的了解与陪伴,双方的情感得到维系与巩固。对子女来说,不仅能更好的了解彼此的生活,增进双方的感情,也在教育教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线上陪伴孩子的成长,在学习与德行方面更好地监控,及时引导,提供了线上教育和引导的新方式。对父母来说,微信也提供了陪伴的新方式,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加了解,情感更加深厚,在健康照护和关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能更方便地对父母进行技术与信息的反哺,让他们更适应网络时代。通过微信与家族群中的亲族交往,让他们彼此之间更加熟悉,微信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表演舞台”,家族群中以“红包”、“祝福”形式为主的家族狂欢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其他文献
美国学者NessaWolfson认为,与社会距离处于中间位置的人群相比较,处于两个极端的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同陌生人之间一样,在交流中极少使用语言礼貌。本文主要研究在具有亲密关系的跨性别交流(主要指夫妻)中使用语言礼貌策略的必要性。文章强调,使用礼貌策略对于提高具有亲密关系的男女之间交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布朗和列文森的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加以介绍和应用。1972年RobinLakoff的著作《
本论文旨在证明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作品《女勇士》中对中国古代故事的改写是对中国女性英雄传统的弘扬。本论文从分析中国故事中的人物原型花木兰和蔡琰入手,揭示其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女性美德。中国民间传说人物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已久,伴随故事的流传,这个人物身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提倡“忠、孝、节、烈”的中国女性传统美德和中国女性英雄传统。这一传统也同样体现在对历史人物蔡琰的描写中。然而这一英雄传统在熏陶处于新
在线志愿者社区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不仅是传统组织形式和实践方式的改变,还涉及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革新。本文选择W市在线义工联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页抓取、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搜集资料,并借助质性研究辅助软件Nvivo12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提出理解新兴在线社区的新范式——作为传播的社区组织。从组织视角看,成员借助发展隐喻、归属隐喻和空间隐喻来感知这一虚拟在线组织;同时,组织的自我定位包含了
在“短视频+”模式加速渗透全面铺开的发展局势下,作为一个成功自媒体品牌的“李子柒”,它的成功经验和品牌营销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对广大自媒体有参考指导意义,对于短视频领域和自媒体行业是否有借鉴意义,这些都是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所在。本研究以“李子柒”作为研究对象和具体案例,基于内部内容生产和外部品牌营销两个不同的维度,对李子柒在文化层面创造的价值和经济层面创造的价值进行归纳和梳理,聚焦李子柒在内容生产领域
网络流行语最早可见于各种BBS论坛,以及在线聊天室之中。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问世,其应用场景及使用人群迅速增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关联,不仅是现实语言的延伸,同时也反映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大众心态。  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对2009-2018年十年间由国内四家机构或刊物评选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它们分别来源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百度百科、互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字鸿沟”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而儿童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数字时代信息即为生产力,儿童的媒介素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媒介使用则是媒介素养的基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为主,结合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当下城乡之间儿童媒介使用的现状,重点研究他们在媒介接触、信息处理、信息生产等方面的异同,并根据调查结果
学位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之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在基层治理中,其影响力也日益彰显。通过网络表达政治观点、讨论公共事务、动员公民参与公共政治议题是新媒体时代公民的主要的政治参与方式,乡村也不例外。在乡村,随着网络的普及,村民日益频繁、熟练地通过微信群等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态度和情感,此类网络社群日益成熟,成为村民参政议政的空间。这既有助于推动乡村社会的民主进步,有助于乡村的发展与振兴,也对政府的基
学位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首都北京成功举行。作为2015年“军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首次国庆阅兵,2019国庆阅兵所承载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在这一宏大的政治仪式由准备到开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作为组织者不仅在仪式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同时也整合媒体资源,以专业规范且清晰有序的媒介传播将这一景观展现给广大受众,唤起并激发了人们的集体记忆认同,实现了对
学位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水平大幅提高,我国深陷“垃圾围城”困境,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宣传垃圾分类,形成社会共识,对促进社会成员接受垃圾分类的新思想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多数研究中,学者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对垃圾分类的影响,对传播的中间环节——再传播的研究较为缺乏。  本文从垃圾分类信息传播的再传播环节入手,选取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确定
学位
文化是通过一系列象征传播活动的一种思想表达,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通过文化形式及符号表征形成的最持久同时又是最深沉的文明共同体符号标志。“黄帝故里拜祖”作为一种表达信仰、继承传统文化的仪式传播活动,其已传承上千年,前有黄帝陵祭扫活动,后有现如今在中原地区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活动。中原地区作为“黄帝”的故里和“拜祖”仪式的发源地,有其一系列的流程和步骤。通过“黄帝故里拜祖”仪式的传播活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