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与自行传达——舍勒“宗教的本质现象学”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angw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的本质现象学虽然是一项未完成的研究,但在舍勒的思想进程中具有较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形式主义》文末提出的问题之后续探讨,也是舍勒在宗教立场转变之前有关宗教问题最为集中的论述。 作为宗教行为及其对象的“本质学”,宗教的本质现象学是在舍勒独特的现象学思路中展开的。本文首先从这项研究的思想起源、性质和自然神学的重建之目标等方面作了总体性的介绍,然后对与后文密切相关的舍勒现象学的立场和基本概念(行为、人格与精神)以及意向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舍勒原著为依据,重构出宗教的本质现象学中两条交织的线索:宗教行为之意向性与上帝之自行传达。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关键概念,自行传达或启示则是神学探究的重要内容,这两者却在宗教的本质现象学之论域中相遇并交融。一方面,舍勒试图以意向性理论扭转传统自然神学偏重理性“论证”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将神明者之自行传达与被给予性、宗教行为意向之充实联系起来,对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而言也是一种尝试。 关于第一条线索中呈现的主要观点和思路概括如下:宗教行为是意向性的,且不可被还原为其它行为种类。在这一根本问题上,舍勒批判了宗教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倾向,并认为宗教行为自律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世界超越性、否定性和接受性。宗教行为超越于世界而指向“绝对域”中的存在;但是在有限意识中,首先被给予的该区域可能被虚无或有限之物所占据,因而产生了宗教领域中的“欺罔”现象。惟有去除“欺罔”,人们的信仰行为才能被唤醒并面对上帝。在信仰中被给予的上帝之实在不可被“证明”,而只能被“指明”和“确认”。通过对信仰现象的分析,舍勒区分了人格性的信仰和针对有限存在物的相信行为,并审查了现代人的“不信”意识以及“迷信”,从而为揭示宗教行为对象之本质扫清了道路。 宗教行为之特征表明,其意向只有在上帝自行传达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充实。针对由宗教行为意向的这一充实条件,第二条线索主要思考的是:神明者或上帝之基本规定(“绝对”和“神圣”)和实定特征(精神性),以及宗教行为中相应的认识方式。上帝的精神性诸特征奠基于爱,上帝出于爱以种种方式向人传达出自身。自然启示和实定启示是自行传达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文结合舍勒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概念,探讨了这两种形式的不同的被给予方式及其区别与联系,并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现象学着重关注的自然启示之普遍性意义。人们通过自然启示所认识到的主要是上帝的精神性,这一途径也为认识上帝的“人格性”作了准备。舍勒对人格性的实定启示之研究,开启了通往宗教类型学和宗教社会学方向的道路。“宗教人”的价值人格类型之本质揭示则是这项研究的主要方面。对上帝的爱构成了宗教行为意向的根本情感特征,上帝的自行传达亦出自其至爱。 本文最后从爱的学说出发,解释了哲学的本质认识与以拯救为目标的宗教认识之差异,并考察了舍勒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
其他文献
社会公平问题是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课题,学者、实践工作者都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因此,笔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目标。科学社会主义自从诞生以后,它
亚蔬绿豆1987年开始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社会效益也极为明显。据不全成统计,1987~1998年全国累计推广26.67万hm2,新增产量超过8.8亿kg,新增产值14亿元。
“审美乌托邦”,作为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的代名词,尽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描述和一般的说法,却已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为人们所接受。然而,本文作者却依然认为这一公认的评价是值得商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支撑。从人类社会出现伊始,其活动就一直影响着生态环境。在人类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之前,这种影响一直处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人类
《梨园春》作为河南电视台的招牌节目,是一种以彰显戏曲文化为旨要的电视综艺节目,戏曲为其筹码,而电视是它展示的平台。《梨园春》改版6年来,一直保持着“戏曲+电视VS名人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