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同时,作为陆地表层最重要的造貌营力,河流强烈地塑造着各种地表景观,其形成发育记录着区域地貌和环境演化的过程。因此河流的形成与演化历来是河流地貌学研究的重点。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其发育形成过程一直是地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山区河段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共识。但是,对于上游河段河套盆地中黄河河道的形成变迁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研究载体的匮乏和关注度不够。本文利用在后套平原磴口断面上钻取的3个深达20 m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相、环境指标与年代学研究,同时结合探地雷达的测量分析,对该段晚第四纪以来河道的变迁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下:1.现代不同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特征:沙漠以细砂为主,中砂含量次之,几乎不含粘土和粉砂,平均粒径在209.25-260.21μm之间,分选较好到中等,近于对称,峰度中等。河床以细砂为主,中砂含量次之,平均粒径在73.51-278.43μm之间,分选中等到差,正偏到很正偏,峰度变化较大,平坦、中等、尖锐、很尖锐均有。漫滩以粉砂为主,细砂含量次之,平均粒径在40.35-66.29μm,分选较差到差,正偏到很正偏,峰度中等到尖锐。湖泊以粉砂为主,粘土含量次之,平均粒径在6.33-36.14μm之间,分选较差,近于对称到很正偏态,峰度中等到尖锐。它们是岩芯沉积相划分的主要依据。2.钻孔岩芯共划分出五种沉积相:河床亚相、河漫亚相、牛轭湖亚相、洪积扇相与沙漠相。其中冲洪积扇相主要分布在靠近鄂尔多斯台地的钻孔(DKZ09、DKZ13)中。牛轭湖泊亚相和河床亚相在整个断面间杂分布,表明该区总体是河湖共存的地表景观。河漫亚相在钻孔(DKZ13)沉积物中仅零星分布,说明过去河道未受束缚,行为不稳定以游荡为主,洪水时河道愈加泛滥,使得该区沙质河道的河漫滩二元结构特征更加不明显。沙漠相仅分布在磴口断面的中部(DKZ09)地表1.64 m的深度内,说明乌兰布和沙漠北向扩张的历史较晚。3.综合探地雷达影像分析、岩芯沉积结构、环境指标与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该区河道的形成发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即20 ka之前,黄河河道主要在磴口东侧发育,河型为辫状河。20-5 ka,在全断面均有河流发育,黄河表现为多河道的网状河型,河道总体逐渐向西迁移;5-2 ka,黄河主河道在磴口附近出现,河型为曲流河,但狼山山前还发育着部分支道与小规模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