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洛丽塔》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具代表性、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本文尝试以结构主义理论为视角,运用结构主义文论家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分析作品文本中的二元对立特征;结合运用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理论分析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人物的行为特征,就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深层结构以期更好地重新解读这部小说。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作者生平及《洛丽塔》的故事梗概,并回顾国内外文学界对《洛丽塔》的主要评价。旨在说明选择结构主义视角解读《洛丽塔》的原因和该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文学结构主义将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费迪南·德·索绪尔的方法和观点应用于文学,试图重建现实现象下面的深层结构体系。其核心概念是二元对立,对文学结构主义者来说,它是“表意和叙事的起点”、是“文本结构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文本中基本的二项对立支配其叙事结构。结构主义理论学家A.J.格雷马斯和兹维坦·托多洛夫就文本的叙事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他们认为尽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千变万化,但都遵循着一套共同的叙事语法。格雷马斯着重研究文本的语义结构,而托多洛夫是文本形式研究的代表人物。尽管格雷马斯与托多洛夫在理论上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强调叙事作品的完整性和内在统一性。所以将二者的理论结合起来,能够对作品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与解读。第三章运用“二元对立”理论分析《洛丽塔》这一作品中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对立。“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理论的根本所在,是产生意义的最基本结构,也是叙事作品最根本的深层结构。纳博科夫个人经历的构成同样遵循二元对立的原则,从而影响他的作品具想象与现实的对立结合。“二元对立”也具体表现在《洛丽塔》这部小说的主题、背景、人物和象征四个方面,论文将对其逐一论述,描述表面意义与内在意义的对立并籍此揭示文本深层结构的对立特征。第四章以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模式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行为:主人公亨伯特对爱情与童年梦,以及自我意识的追寻;洛丽塔对爱情、童年以及自我意识的追寻;黑玆夫人对爱情的追寻。尽管各个人物的追寻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有共同的行为模式:追-拥寻有-失去-(追寻)。主要人物都经历了一种扭曲的追寻与失去之路,但最终通过死亡重获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他们明白自己的追寻只是一种虚无的理想。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二元对立”构架了《洛丽塔》的内容,而“追寻-拥有-失去-(追寻)”模式构架了各个人物行为的叙述。结构模式中普遍意义的实现是结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这种追寻模式具备深刻的文学内涵,显示出文学与人类生活的普遍关联,无论何种理想与目标,永无止尽的追寻是人类不变的精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