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际水管理研究院水量平衡计算框架和相关评价指标,结合湖北省漳河灌区田间试验数据以及灌区长系列灌溉用水量、作物产量、作物种植等历史资料,该文分别从田间、中等、灌溉干渠和灌区共四个尺度,定量地分析和研究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对水分生产率的影响,探讨了水分生产率提高的机理,评估了不同尺度节水的效果及其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通过对不同尺度水分生产率变化机理的分析,表明下列一些有效措施最终影响了整个灌区的节水,这些措施包括灌溉工程的续建配套、中小型设施和塘堰的恢复、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采用、回归水的循环利用、科学用水计划的制订、渠道的精确运行以及其它的激励机制等.利用2000年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漳河灌区水分生产率等评价指标的空间尺度变化,结果与田间实测数据和长系列历史资料的分析结论相一致;同时也发现不同尺度的水分生产率与该尺度上土地的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灌区尺度上,漳河灌区的出流量占灌溉水量与降雨量之和的比例很小,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灌区进一步节水的可能性和潜力都是有限的.结合现有的灌溉回归系数、回归有效系数指标,提出了灌溉降雨回归系数、重复利用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水量平衡原理,结合水稻田适宜田间水深的要求以及旱作地和其它地块产流模式,建立了尺度效应模拟模型,比较了不同尺度下以及相同尺度间不同灌水方式下回归系数指标.在不同灌水方式下,田间尺度的回归系数指标差别不大,而中等尺度的差异较大.由于中等尺度区域内土地使用和地形等方面的复杂和多样性,导致了田间、中等尺度间回归系数指标的差异很大.通过对漳河灌区运行、管理的模式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分析,该文系统地总结了灌区高效用水的经验,为中国南方水稻种植区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也为正在进行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