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移事件有时间和空间两重属性,时间属性表现为时体等语法范畴,空间属性表现为事件参与者彼此之间的关系等语义范畴。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只讨论与位移事件的空间属性有关系的一些问题,具体说就是从汉语介词在位移事件中的作用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与空间位移及其隐喻形式有关系的一些语法和语义问题,如:1.同一个介词可以标引不同的语义角色,这在事件意义的理解上会不会有问题?这些语义角色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2.不同的介词可以标引相同的语义角色,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同一个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场景,这种多义现象的性质是什么?4.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事件场景(事件事实),它们的事件意义是否完全相同?5.有些介词结构有两种位置—状语的位置和补语的位置,如“在”、“向”、“往”、“到”等,这两种位置的事件结构关系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是由什么条件制约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事件结构的研究,从而发现汉语语法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主要限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界定相关的基本概念,评介前人的相关研究。从第二部分到第七部分本文分别讨论了介词“从”和“由”(起点类)、“到”和“在”(终点类)、“向”和“往”(目标类)的事件结构,第八部分是结语。 本文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位移事件中的八种对立现象:(1)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的对立;(2)内动力位移和外动力位移的对立;(3)过程取景和目标取景的对立;(4)现场报道与事后报道的对立;(5)位移方向与位移目标的对立;(6)高意志性和低意志性的对立;(7)事件与状态的对立;(8)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的对立。上述八种对立现象可以解释汉语介词结构在位移事件中的各种不对称性,如前位句和后位句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对称、功能相近的介词在用法和频率上的不对称、语义特征不同的动词在事件类型分布中的不对称、结构相同的句子表达的事件性质和事件场景的不对称等。 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至少包括以下六点: 1.开辟了汉语事件结构研究的新领域,弥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缺; 2.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并回答了语言理解中不可回避的一些重要问题; 3.本文所揭示的八种对立现象具有普遍意义,可推广运用于语言研究的其他领域; 4.通过对位移事件中一些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认知动因; 5.对认知语义学物像属性(如物像的可触知性参数、物像的几何参数、物像的刺激依赖关系参数、实体的外显性参数等)的研究成功地解释了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 6.论文中的许多研究结论(如前位句和后位句的区别、功能相近的介词的区别、介词标引的事件语义角色、取景窗口的概念等等)可以为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和事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