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特有植物毛花马铃苣苔的保育遗传学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丰富,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居多,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本文以海南岛高山特有种毛花马铃苣苔(Oreocharis dasyantha)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不同地理种群及小尺度局域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静态生命表;其次研究各个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基因流等;最后对小尺度局域水平上的亚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基因流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位于昌化江东南侧湿润区五指山和尖峰岭的毛花马铃苣苔种群呈增长型,Ⅰ龄级的个体数量百分比最高(50%左右),Ⅱ龄级的个体数量百分比约为40%。而位于昌化江西北侧干旱区猴猕岭和南高岭的种群则呈稳定型。猴猕岭地理种群Ⅱ龄级的个体数量百分比45.82%,Ⅲ龄级个体数量百分比也达到19.9%,南高岭地理种群Ⅱ龄级个体数量百分比与Ⅲ龄级个体数量百分比相等25%。各地理种群内小尺度局域种群之间的年龄结构、增长率、死亡率、消失率等研究结果差异显著。位于南坡、树林郁闭度小、伴生植物种类少、沙粒岩土或腐殖质厚大石壁上的小尺度局域种群呈增长型;位于东坡、树林郁闭度大、伴生植物多样化、沙粒岩土或腐殖质薄小石壁上的小尺度局域种群呈稳定型,甚至衰退型。由于种群之间的生境差异显著,从而出现种群之间的分化。2)基于叶绿体基因trnL、ycf1b与核基因ITS片段序列,对11个毛花马铃苣苔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区域之间,区域之间没有出现共享单倍型。位于昌化江西北侧区域的地理种群聚在一起,和位于昌化江南侧区域种群的遗传关系较相近,而与昌化江东侧区域种群的遗传关系相对独立。种群遗传结构分成2组(K=2),与昌化江划分区域相对应。说明昌化江河谷对海南岛特有植物的种群分布与基因流存在一定的隔离作用。从系统发育树来看,位于昌化江东侧区域的五指山种群具有较长的进化历史。3)各地理种群内多个小局域种群出现私有单倍型。部分私有单倍型是优势单倍型直接衍生来的,部分私有单倍型已进化成为独立一支,这可能是由于坡谷、栈道等微地形的隔离效应导致扩散能力较弱的毛花马铃苣苔在小尺度(10m左右)上都出现了基因流的阻断。物理隔离强度越大,对基因流扩散越阻碍,斑块之间群体的基因流强度更弱。因此,对于繁殖体扩散能力较差的草本植物而言,即使在较小尺度上也要维持繁殖体迁移畅通的廊道,避免坡谷、栈道等微地形对基因流的不良效应,保证野外种群长期的就地保育。
其他文献
大型风电场的并网对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对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优化潮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时段动态优化潮流模型,为了考虑风速随机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分
报告3例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和(或)躯干、面部弥漫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斑,毛细血管扩张及表皮萎缩不明显,一般手足未累及。自觉症状不明显。本病易被误
<正> 1989年10月23日到11月14日,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研究室、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管所联合发掘队对江川县路居乡上龙潭村甘棠箐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中出土
城市是在一些地域范围内,由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组成的综合有机整体和聚集区。城市社会经济的聚集和扩散是城市发展和演替过程中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聚集和扩散在概念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污染情况更加严重,全国黑臭河流数量日渐增加,黑臭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物大量汇聚于河道底泥中,底泥上浮现象时有发生,加剧河道黑臭现状,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文秘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文秘队伍参差不齐,规范化、职业化进程缓慢,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要适应
在近红外光谱区,采用超低功耗单片机MSP430及新型的光频转换芯片TSL230,研制快速无损、可现场测定植物叶片水分含量的透射式检测仪器。仪器整体由信号采集系统、单片机系统及
标准模型是迄今为止描述自然界基本相互作用最成功的理论之一,它是基于SU(3)c×SU(2)L×U(1)Y的规范理论,并成功地统一了电磁、弱和强相互作用。随着Higgs玻色子的发现,高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进行营利性民办学校试点,这是继《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之后民办教育立法领域的重大突破,是适应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实际和
<正>一、传统工艺技术类遗产开发的可行性对工艺技术类文化遗产实施产业化经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重要走向。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推动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