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紫癜性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分级与病理分型;免疫病理类型与病理分型;尿微量蛋白与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分级的关系。全面描述紫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明确尿微量蛋白在评价肾脏损伤程度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13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住院紫癜性炎患者59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2000年提出的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有完整的临床、肾活检及病理、尿检(包括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蛋白5项)资料。排除原发性肾脏疾病,其他疾病引起的肾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且肾活检前均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二、研究方案 回顾并记录59例紫癜性肾炎患者临床、肾活检及病理、尿检资料,统计分析肾小管间质分级与病理型,不同免疫沉积物类型与病理分型,尿微量蛋白与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分级的关系。 三、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均采用秩和检验,以Spearman参数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紫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1、病理分型Ⅲ型多见,共24例(40.6%),其中Ⅲa型4例(23.7%),Ⅲb型0例(16.9%)。间质分级以(++)级最多见,有27例(45.8%)。免疫病理分型以单纯IgA沉积多见,有27例(45.8%)。多数病例伴有补体C3(79.7%)、纤维蛋白原(67.8%)沉积,极少数病例伴有补体C1q(3.4%)沉积。 2、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分级呈等级正相关(rs=0.292,P<0.05)。 3、免疫球蛋白沉积类型、补体C3沉积与否、纤维蛋白原沉积与否在病理分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尿微量蛋白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1、8例尿蛋白阴性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提示病理分型Ⅰ型以上者7例(87.5%);肾小管间质分级(+)级及以上者7例(87.5%)。8例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尿免疫球蛋白G(IgG)1项或以上异常者7例(87.5%),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均未见异常。 2、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在Ⅱ、Ⅲ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TRF)、尿IgG(IgG)在Ⅱ、Ⅲ型和Ⅰ、Ⅲ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尿免疫球蛋白G(Ig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在肾小管间质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一、紫癜性肾炎病理改变 1、紫癜性肾炎患者,随着病理分型加重,肾小管间质病变加剧。 2、免疫病理类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讨论。 二、尿微量蛋白在评价紫癜性肾炎肾脏损伤程度中的意义 1、紫癜性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不完全平行,尿微量蛋白是早期提示肾脏损伤的指标。 2、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尿IgG(IgG)尤其是后两者在提示肾小球损伤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尿常规和肾功能;可以粗略评价紫癜性肾炎肾小球损伤程度。 3、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出现异常时提示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但无法根据其排出量评判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