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回溯重建中的欧洲均势格局下该时期的芬苏关系进程,采用文献阅读的经典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着重以国际环境的视角对芬兰的安全战略决策进行分析与解读。 1944年的欧洲正处于凡尔赛体系崩溃后的暗夜。其后的三年中,巨大的变革改写了这一区域的政治地图。可以看到,就在这段历史时期,欧洲的传统均势被新的世界大战打破,铁与血绵亘整个大陆,直到战后缓慢地导向两极均势。格局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芬兰这一北欧小国的命运。自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以来,芬兰开始试图借机了断长期以来与自己东方的强大邻国的领土诉求。在二战结束前的这一时期,芬兰之所以面临国家安全战略决策的重大考验,首要前提是芬兰认定本国的外部情势不安全.芬兰确认之于本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源是轴心国集团战败导致的主权不能自主,而转换阵营成为逐步争取安全利益的必须. 经典的分析模式认为,国家的行为反映着其目的和意图.国家经过选择而采取的行动是为解决一个战略问题而精心设计的解决办法。国家应说明某一特定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国家的目标出发,说明为什么这是合理的选择。芬兰人的政策有两个主要目标:在国内发展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以及对外保持对苏联(俄)的独立。由于地缘因素的存在——芬兰与其东方邻国的疆界是如此漫长,芬兰国内制度的维系不得不有赖于同苏联的关系状态,事实上也从来都是这样。 芬兰对于本国的安全战略决策体现了极大的理性精神.芬兰政府认定如下判断是明白无误、符合事实且需要付诸行动的:苏联的军事机器是针对其主权的首要安全威胁,对本国完整与独立的威胁严重性远超乎国内发展民主制度与经济繁荣的诉求.基于地理位置、国力对比等明显事实,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来自于灵活而现实主义的对苏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芬兰通过如下手段来实现该战略:首先,明确战争阵营,迎合二战大势;其次,推进国内政治左倾,建立亲苏政权;复次,艰苦的经济重建;最后,在外交上借助新的均势局面下两极对峙的现时条件,开展了一系列为本国争取利益的对外活动。总起来看芬兰实现其国家安全战略的手段时,对该时期整个欧洲态势处于均势重建期这一特点的强调是一以贯之的.芬兰作为东西方两极对峙斗争的前沿,其国家战略体现着特殊时代赋予的矛盾性:亲东方的对外取向意在保全西方式的国内制度,而这种矛盾状态即是均势重建中各种力量角逐调试的结果,甚至是唯一可行的结果. 对芬兰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历史考量可以归入研究在战后新建的欧洲两极均势格局下该国所在的北欧地区的安全状况。讨论北欧的安全问题必须基于这样的信念——即如下因素对北欧平衡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统治欧洲舞台的超级大国间的力量均势;北欧地区以及北欧各国的稳定;相互信任以及尊重芬兰对苏关系中的完整。安全战略与政策主要是解决不安全问题。北欧平衡可被看作促进北欧地区稳定的一种手段,这既符合北欧国家自己的利益,也符合欧洲和世界的利益.总之,北欧国家所选择的角色归纳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体系,从而有助于整个欧洲均势下两极对峙的缓和.然而,缓和实际上意味着脱钩.脱钩导致更大的动荡。对北欧各国及其人民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的危险. 芬兰就是这样的一个坚强的、值得尊敬的小国.他在几个世纪中处在瑞典的强大影响之下,并在1809年被沙皇俄国吞并,直到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时才重新获得民族自由.以芬兰为代表的某些欧洲小国得以在国际体系中发挥安全缓冲作用是基于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本身实力又不够强大,但任何某一个外部强国或国家集团独占该战略位置都有可能极大地威胁到另一强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与发展.故而,体系大国会对这些战略要地加以争夺、并在斗争中进行相互妥协,这往往直接决定了这类中小国家在均势体系中的命运:即以得到大国共同保证的中立或不结盟充当大国间的安全缓冲地带,在保证自身相对可靠的独立与安全的同时,“充当两强国间的天然屏障”,从而大大降低了“安全两难”对国家间(尤其是强国之间)关系可能形成的消极影响.这种缓冲对缔造和维持均势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使均势变得更为稳定和可以预期。 应当强调,欧洲每一次均势的重建都伴有小国的牺牲.最近一次的格局变迁正是涉及到了本文的研讨客体——芬兰,它是如此由衷地惧怕历史的宿命继续生效,如此震惊地注意到其他欧洲小国的国运转折,这一切使得芬兰不惜委曲求全,进行了卓绝的努力,在历史的重大关头幸得保全.据此应该承认,芬兰的国家战略构成了造成北欧实现安全格局的稳定以及均势在整个欧洲的成型诸多因素中的一环,就芬兰领导人及其人民能够明确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国际环境的要求而言,该国的战略决策是明智的,其中体现出的理性精神和现实主义是值得称赞的.中小国家在均势体系中的命运发展往往是被动消极和有违自身意愿的,均势对它们来说是一种“残酷的原则”,它们在均势下遭遇了不幸。当然,作为不幸中的幸运者,芬兰需要感谢命运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