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德勒兹的研究逐渐趋热。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论述多局限于德勒兹的一些核心概念或某一重要思想,这与德勒兹巨大的思想资源很不相称。国内学者对德勒兹与马克思、柏格森、结构主义、鲍德里亚、福柯之间错综复杂的思想渊源的研究也多限于政治学、哲学视角,缺乏文学与审美方面的系统论述,甚至德勒兹唯一一本文学论文集《批评与临床论文集》也还未走进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德勒兹早期的哲学史研究涉及众多哲学家,其中休谟、柏格森、尼采、斯宾诺莎是德勒兹哲学思想理论的重要部分,而他后期与瓜塔里的合作研究也不过是早期哲学史研究的继续。本论文采用尼采视角主义的方法对德勒兹进行多方位研究。在对德勒兹思想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文将德勒兹立足于比较的场域中,从而彰显其独特性。本文在对国内外德勒兹的研究现状、德勒兹思想的心路历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文艺生产逻辑、影像思维、块茎叙事方式、质疑现代性等多重角度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而凸显德勒兹思想理论的独特性并深入把握其“批评与临床”的总体性构想。本文依次用五章篇幅论述了“德勒兹与马克思:两种生产逻辑”、“德勒兹与结构主义:两种叙事方式”、“德勒兹与鲍德里亚:两种影像思维”、“德勒兹与福柯:质疑现代性”、“‘批评与临床’的文学观”。马克思对德勒兹的影响不容置疑。德勒兹对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加以批判与改造,建构为“欲望生产”理论,并将其理解为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症的过程,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在生产逻辑,运转机制、所属范畴等方面,“社会生产”与“欲望生产”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都以现实的生产为同一平面。就某种程度而言,社会生产就是欲望生产。作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德勒兹所推崇的“块茎”叙事与结构主义的树状叙事属于不同的叙事方式。其中树状叙事具有一致性、线性的特征,而块茎叙事具有生成性、多元性、多样化叙事的特征。柏格森不仅对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引导德勒兹关注电影艺术。在阐释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过程中,德勒兹逐步建立了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其中,德勒兹所分析的六种影像类型及其组合形式并非鲍德里亚所说的“仿像”。消费社会中随处可见的“仿像”导致了一种“超真实”,而德勒兹的“差异仿像”使虚拟成为真实的组成部分,他对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关系予以重新解读。德勒兹虽然继承福柯批判现代性的思路,但并不是从权力视角出发批判规训社会,而是从语言权力装置出发,将思考的视野置于更为广阔的控制社会中,是对自马克思以来“异化”主题的重要补充。德勒兹的身上,哲学家的气质与文学家的气质兼而有之。通过对“生命”作学理分析,德勒兹重新阐释了“什么是文学”这一传统命题。文学不是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也不是革命的传声筒,而是关乎健康的事业。那么,“文学症候学”的批评方法便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疾病症状所作的诊断。德勒兹对“少数文学”的看法,不仅涉及到语言权力装置的内部变化,也关涉文学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