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流动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流动改善不发达地区师资匮乏的现状,调整师资积压于发达地区和优势学校的不平衡状态;另一方面,流动促使教师个人专业化的提升,增强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教师流动彰显了义务教育公平与正义的内部诉求,构建完善、有效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具备了教师流动的基本制度,部分地区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初见成效。同时,教师制度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为参与流动的教师提供了职务晋升、工资发放等不同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实现教师流动的制度化。然而教师流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城乡和区域之间教师的自发流动加剧了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异化了教师流动的初衷。通过借鉴日本完善的以国家为主导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并结合对现状及已有基本政策的研究,提出构建适合我国的教师流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流动问题,需自上而下调动多方力量,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供政策支持、运行平台和价值规约,进而为教师流动提供全面、系统、可行的支持。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缘由、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价值诉求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第二部分,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现状进行剖析和反思。第三部分,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出发,探析教师流动的制度安排,从宏观上审视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并比较了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特点和成果,为我国教师流动机制构建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五部分,以山东省宁阳县教师流动为例,对教师流动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材料。第六部分,从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宏观层面,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教师流动的各项保障性措施。中观上,调动中小学学校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在执行和落实流动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微观上,从教师德性入手,强调教师流动的道义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