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进入第四十个年头,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调整时期。截止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3046万人,西部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54%,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精准扶贫这个大背景下,山区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过去以资金援助、项目支撑为主的扶贫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该地区自我造血能力。而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确保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彻底脱贫,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进行了协调和引导,即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将贫困地区农民向二三产业进行转移,以实现产业要素优化配置,这在中国目前精准扶贫发展时期,产业空间扩张的驱动作用下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山区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产业扶贫仍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大、交通不发达、灾害频发以及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制约因素。因此,本文从国家政策和地方探索维度出发,研究影响产业空间的政策内容,即:产业扶贫模式,对产业扶贫模式与产业空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理论搭建,总结产业空间特征,从而对精准扶贫战略进行优化、调整,使山区贫困县更好地发展。本文的行文思路是“理论基础—案例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提出对策—研究总结”。本文选择湖北宣恩县作为案例,通过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现场调研法、多学科交叉法、实例分析法以及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法的方式,对案例的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产业空间、产业空间规划、精准扶贫与产业空间规划了梳理,并详细描述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特征,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制定符合山区贫困县产业空间规划。各章节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阐述选题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并就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思路做出了安排;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阐述了产业空间中的产业布局区位理论、产业空间组织理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就产业空间、产业空间规划以及精准扶贫和产业空间规划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为宣恩县概况及其精准扶贫历程,对宣恩县案例的代表性,城镇化、经济概况以及宣恩县精准扶贫发展历程进行了叙述;第四章为宣恩县产业空间特征分析,从研究维度、研究内容和作用关系三个层次对精准扶贫与产业空间的作用关系了纵向梳理,将影响产业空间的政策内容分为宏观全域旅游、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技术产业扶贫模式,中观扶贫产业园建设和龙头企业牵引扶贫模式以及微观移民社区产业扶贫模式等三种类型,并从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格局三个方面对宣恩县的产业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结合产业空间影响因素和产业空间评价,提出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问题。第五章为研究应用,借助本文研究的宣恩县产业空间特征所提出的产业空间问题,宣恩从宏观层面--精准调控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中观层面—加快产城融合,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以及微观层面--认清产业空间特征三个层面对产业空间对策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从全国贫困县角度出发,提出产业空间规划对策建议:(1)适应贫困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的非均衡性发展,基于“点--线--面”的发展模式,结合各乡镇自身区域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抓点抓线;(2)实施“工业向少数园区集中”战略,通过园区吸纳,联动发展;(3)通过县城在区域范围内的磁极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对产业的持续吸引和人口的迁入与集聚,以业就农,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和就业问题;第六章为研究总结,对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创新点、研究不足进行了回顾,并就未来仍需深化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