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我国政府充分运用西方政府改革理论进行了实践,积极推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其中,萌生于英美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对各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政府从执行事务中抽身出来而应专注于制定决策,应具有顾客至上、成本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主张成为了逐渐取代官僚体制主张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事业单位作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自1985年拉开序幕,至今历经几十载,事业单位改革仍在继续并不断掀起改革浪潮。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特色公益体系。分类改革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对于具有行政职能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从现有事业单位剥离出来,承担行政职能的重新划归政府行政部门;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企;只留下从事公益性质服务的事业单位。自2012年开始,中央“八项规定”等约束“三公消费”的文件陆续出台,国内公务接待呈现出新常态。而公务接待基地,作为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以及公务接待(“三公”消费之一)服务的提供者,恰好处于这两项行政改革的交叉点上,公务接待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公共组织理论及“企业家政府”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公务接待基地的历史沿革、社会机理、发展状况及改革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006年,深圳市率先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三家公务接待基地均被列为改革对象,并已按照不同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体制改革,对于此部分内容,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公务接待基地体制改革过程中制度衔接问题及后改制时期改革成效进行分析评价,试图为我国公务接待基地体制改革寻找可操作性的方法、路径和借鉴经验。经过上述分析论证,文章最后提出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务接待基地进行体制改革的对策: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市场化为体制改革的路径,以改革政策的均衡性和协同性为重要保障,顺利推进公务接待基地体制改革;通过政府淡出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实现公务接待服务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