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发育低孔渗大型岩性油藏。近几年,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西峰、姬塬、华庆大油田及塔儿湾、合水含油富集区。目前已形成了东北、西南、西北和湖盆中部4大富油区的石油分布格局。其中湖盆中部以发育大型超低渗透油藏为主,已发现多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亿吨的含油区块。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复杂,研究难度大。开展超低渗油藏成藏机理研究可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进一步增储上产、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类似盆地油气发现与生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大型超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沉积类型、储层成岩致密史、输导体系类型及特征、油气运聚动力及规律,探讨超低渗透油藏形成的主控因素,总结成藏规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提出早印支运动控制了晚三叠世沉积演化,多幕构造控制了盆地多旋回充填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锆石U—Pb微区测年等综合分析技术,通过对盆地周缘岩浆岩体和盆地腹部延长组凝灰岩年代测试,识别了印支运动构造期次,明确了受西秦岭造山运动的影响,长8末存在一次显著的构造事件,该事件导致盆地格局、沉积演化和生物面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构建了湖盆中部延长组厚层砂体沉积模式。长6、长7油层组厚层深水砂岩主要由深水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滑塌、浊积岩等沉积类型组合形成,为大型三角洲—重力流复合储集体。重力流砂体复合连片,平行于相带界线带状展布,深水三角洲砂体主要分布在白豹及其北部地区,呈带状或朵状分布。恢复了生排烃高峰期储层物性。明确了石英加大边中的烃类包裹体代表了生排烃高峰期石油充注。以该认识为基础,探讨了生排烃高峰期古物性恢复方法,计算主成藏期长6—长8储层孔隙度平均12%-20%,渗透率可达到10×10-3μm2以上。提出含铁碳酸盐胶结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最终决定因素,生排烃高峰期储层尚未致密化。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输导体在石油运移中的作用。主成藏期,连通的、尚未致密化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有油气运移痕迹的、强烈充填的北北东向裂缝和弱充填的近东西向裂缝形成于喜山期和燕山末期,它们沟通了延长组上部和侏罗系储层与长7优质烃源岩,侏罗系古河为延长组上部和延安组石油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划分了延长组成藏动力系统,明确了不同子系统中流体运移特征。延长组中下部整体为超压流体动力系统。根据岩性、物性和过剩压力特征,进一步划分了西南和东北2个动力子系统。陇东子系统以纵向运移为主,纵向过剩压差低值区为成藏有利区,陕北子系统既有纵向运移,又有横向运移,横向过剩压力低值区为成藏有利区。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成藏序列。延长组成藏序列为“延长组成藏序列为“烃源岩上覆浮力、超压驱动型油藏→烃源岩下伏超压驱动型油藏→长3以上裂缝沟通、古河输导型油藏”的成藏序列。可划分早期浮力、超压驱动充注,后期裂缝调整的两个成藏阶段。总结了延长组石油富集规律。优质烃源岩的范围控制了低孔渗大型岩性油藏的分布;湖盆中部三角洲前缘和重力流砂体为超低渗透油藏发育的主要相带;三角洲前缘存在相对高渗区,为有利的成岩相带;过剩压力(压差)低值区为延长组中下部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了延长组上部和侏罗系油藏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