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科普事业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早期少量地学科普读物的翻译到大量地质科普书籍的涌现,从个别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普及地质科学到现在各级科协、地质学会以及相关团体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地质科普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很多成绩。本文通过对四个不同阶段的地质科普活动的背景、内容、方式、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中国近代地质科普的百年历程,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地质科普工作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阶段(晚清时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传播普及地质科学,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普及对象大多局限在知识分子阶层和大、中学校的学生们之间,地质科普工作更多的是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第二阶段(1912-1949):国民政府对“民众教育”比较重视,再加上此时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自己的地质队伍(其中大多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中国的地质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使得地质科普对象开始延伸到民众,现代的影音技术也开始应用到科普工作中,在普及地质理论知识的同时,地质科学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也被科普工作者们所重视。第三阶段(1949-1978):地质科普工作的重点是在矿区和相关业务部门,主要形式是科普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地质科普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总体上而言,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地质科普工作基本上无法有效深入广大农村,而且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第四阶段(1978至今):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科普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参与主体也日趋多元化,地质科普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繁的国家,因此地质科学普及要从实用角度出发,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公众认识、了解地质科学上来,通过知识的普及,让公众认识地质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也让公众了解地质资源,以便保护和节约能源;掌握相关地质灾害的知识,以便有效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