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就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究其原因,很多发达国家的学者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认为是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而我国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后,收入差距也逐渐呈扩大趋势,因此,研究我国的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国内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技能工资差异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其中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是能够丰富我国从对外开放、技术进步角度研究技能工资差距的文献,现实意义是研究工资差距的原因能够为产业机构的优化、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建议,之后将国内外有关技能工资差异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做了汇总与比较,国际上关于对外开放与工资差距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新贸易理论、外包理论和有偏技术进步理论,而我国目前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角度分析技能工资差异的文献仍然较少,大多从省域和行业的角度入手,缺乏微观个体数据层面的研究,本文借鉴了Acemoglu和王苍峰的研究,构建简化的一国模型和两国模型,得到相对工资差异的函数,并提出命题:在只存在一个国家的封闭情况下,当一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技能劳动时,技能劳动的相对工资将上升,这时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的工资差距将扩大;两国模型中,一国为发达国家,一国为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资源禀赋不同,在存在国际贸易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由于非技能劳动相对充裕,在与技能劳动充裕的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非技能劳动国家的工资差异将会缩小,当发展中国家引入发达国家的外资,如果外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技能密集型产品,并且技术水平高于本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那么外资企业的存在将会拉大本国工资差距。如果外资企业投资于非技能密集型产品,并且技术水平高于本国本土企业,那么外资企业的存在将会缩小收入差距。然后,利用CHIP2007、2008和2013年数据库中的我国城镇居民的微观数据和相对应的省域宏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发现我国技能工人的数量在总体上远少于非技能工人,技能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显著高于非技能工人,不同技能群体内部的工资差距小于总体的工资差距,我国总体上的工资差异要大于技能和非技能工人内部的工资差异,并且通过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与技术进步对于城镇居民的工资具有正向的作用,同时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整体上都是偏向技能劳动力的,对技能劳动的影响要大于对非技能劳动的影响,对外开放扩大了工资差距,性别对于工资的影响也十分显著,非技能群体比技能群体的性别歧视更加严重,针对以上结论,本文建议应该抓住机遇,优化贸易结构、产业机构,加强高等教育的普及,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注意加强对非技能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增加我国技能劳动力数量,并建立相应的工资增长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就业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