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框架下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公信力现状及对策研究——以PM2.5事件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信力是媒体受到公众信任的内在力量,树立良好的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价值追求。随着微博的崛起和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这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开放平台拷问着微博的公信力。微博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像一把双刃剑,既给公众带来传播信息的便捷,又让微博公信力面临重重考验。作为一个开放的舆论空间,很多在传统舆论场内被控制的话语权回归了公众,这种众声喧哗却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传统媒体严谨细致的调查验证环节,字数的限制又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完整,从而造成突发事件报道信息的失真、失衡,最终可能导致失信。本文以PM2.5事件为案例,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媒介框架下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公信力现状,根据呈现出的问题探讨了微博失信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提升突发事件中微博公信力的对策。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公信力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结合西方的公信力研究维度和我国的媒介环境,建立了本文的公信力评价体系,从微博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时效性、微博语言表述对公信力的影响以及对公众的功用性和微博互动的维度,对微博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考察了PM2.5事件中的政务微博、意见领袖微博、媒体微博和草根微博,对微博消息来源权威性和对事实反映是否全面的情况,在舆论节点的表现及对政策的跟进,发布相关事件信息要素是否清晰,立场的客观性以及对知识科普和对现实的影响进行调查,了解公众在话题讨论中的活跃度和官民微博互动情况,以求对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公信力有客观的认识。然后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公信力现状进行反思,从微博外部和内部研究其运营管理和微博主体方面的缺陷,分析微博公信力不足现象背后传播主体多元、信息把关弱化,法律监管缺位、服务性发挥不足、互动不充分的影响。最后结合案例中微博失信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如谣言、未经查证追求快速发布所造成的不实信息,以及官方忽视舆论焦点与公众互动交流不积极的状况,从判断微博公信力的五个维度探讨提升公信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微博管理职责和不同的微博参与者提出对策,强化法制建设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强官方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增强媒介社会责任意识,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对话机制。不同于以往单纯的量化分析媒介可信度指标体系类研究,本文将突发事件语境下的公信力置于微博环境中进行探讨。立足于微博,结合案例,运用多维度的公信力指标评价公信力状况,分析解读失信的表现和原因,力图从区别于传统媒介公信力的角度展现突发事件中微博公信力现状,既有数据分析又突出与现实突发事件案例的有机结合以使研究对象具体可感,从而对现实中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的运营管理和新媒介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达到从总体上提升微博公信力的目的。微博的出现给媒介公信力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要提高微博公信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调合作。
其他文献
江浙一带的六个古镇已久享盛誉,它们分别是江苏昆山周庄、苏州同里和直镇,浙江嘉善西塘、桐乡乌镇和湖州南浔。1997年中国首个被评为世界遗产的古镇是云南丽江,丽江虽是县 T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演进,中国社会正步入危机四伏的“风险社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基于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非预见性和复杂性,社会大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