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影像解剖学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显像的颅内动脉瘤特征,并探讨血管瘤的不同形态特征与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影像解剖学方法观察分析甘肃省酒泉市医院收治的经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和瘤体颈比与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纳入本研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2.93±9.12岁。男女性患者之比为20:10(P<0.05)。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破裂颅内动脉瘤27例,高于脑梗死引起的夹层动脉瘤3例(P<0.005)2.颅内动脉瘤影像解剖学特征:1)动脉瘤发生部位:90%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约10%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其中大脑前、中动脉的血管瘤为56.7%,颈内-后交通动脉的血管瘤为23.3%,椎-基底系统的血管瘤为10.0%。大脑前、中动脉的血管瘤与后两者比较P<0.005。2)动脉瘤形态:86.6%为囊状动脉瘤者,其中囊状/椭圆形为43.3%、半球形/半圆形次之为33.3%、葫芦形占6.6%、不规则形占3.3%;夹层动脉瘤为10.0%;梭形动脉瘤为3.3%;后两者与囊状动脉瘤比较差异显著(P<0.005)。3)动脉瘤大小:破裂动脉瘤的直径5-10 mm最多见(66.7%),而<5 mm者为22.2%,>10mm者占11.1%,三者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动脉瘤瘤体颈比:瘤体颈比>0.5者占55.6%,瘤体颈比<0.5者占44.4%,两者无差异性。3.颅内各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1)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与治疗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实际治疗过程中对发生在大脑前或中动脉动脉瘤多选择血管内栓塞或外科手术治疗,其余部位动脉瘤更倾向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者预后较保守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低、预后好。2)动脉瘤的形态与治疗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实际血管内栓塞治疗过程中形态为囊状或椭圆形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难度低、预后较好,哑铃状和不规则性技术难度较高、相对预后较差,球形或半圆形难度和预后介于前两者之间。3)动脉瘤的大小与治疗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小型动脉瘤(直径<5 mm)血管内操作技术难度较大、弹簧圈稳定性差、预后相对差,直径5-10 mm和>10 mm动脉瘤弹簧圈更容易“编蓝”血管内稳定性较好,预后相对好。4)动脉瘤瘤颈比与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瘤体颈比>0.5手术相对较易操作,瘤体颈比<0.5手术操作难度较大。结论:DSA可满足于基层医院诊断颅内动脉瘤,参考DSA影像可选择手术方法,判断预后。影像解剖结果提示颅内动脉瘤90%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86.6%为囊状,66.7%动脉瘤的直径5-10 mm,瘤体颈比>0.5者为55.6%。颈内动脉系统较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较易栓塞,近端较远端更容易操作。发生在大脑前或中动脉动脉瘤多选择血管内栓塞或外科手术治疗,其余部位动脉瘤更倾向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囊状或椭圆形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难度低、预后较好,哑铃状和不规则性技术难度较高;动脉瘤直径>10mm或5-10mm的窄颈动脉瘤介入手术操作更安全。窄颈动脉瘤较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难度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