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学术界关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涉及形制的分析比较多,而对于色彩的著述比较少;在色彩研究领域,对中国画色彩的探讨比较多,而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论述比较少。中西色彩本体研究无外乎两种倾向:一则,把色彩当作“物”进行研究,这是基于色彩的物理属性,以光学色彩研究为基础,即从科学发现的角度分析颜料的来源、成分,以及颜料在各种载体上的使用方法;再则,研究色彩与“人”的关系,是对人在色彩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经验、心理,以及基于这些认知、经验和心理所构建的色彩原理与规范。中西色彩体系都是以自然色彩的认识为起点,然而由于不同的艺术起源论,遂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念。西方艺术模仿说奠定了西方色彩基于“光学分析”所总结的色彩属性,形成了从模仿自然中的色相、明度和冷暖对比关系,进而建立了光学色谱和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发展为色彩认知心理。中国传统色彩观从色彩物理属性发展到强调色彩比附关系,形成信仰的观念符号。至周礼以来,中国传统五色观和色彩等级制度逐渐形成,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色彩哲学、象征和比附关系。民间美术的色彩与宗教绘画、宫廷绘画、文人绘画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具有象征符号内涵的色彩体系。民间美术色彩诞生于劳动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民俗文化心理相关,是民俗的符号;其根植于民间文化生态,是民族内在心理结构和族群文化认同的外在表象,是传统文化的基因符号,体现着民众的审美内涵。民间美术色彩应用体现出“有用性”的特点;它具有象征符号内涵,是一种通过歌舞、话语、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等载体传播的色彩文化基因。由于民间技艺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因此在典籍中有关民间美术色彩的论述鲜见记载。但是,从文化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民间美术色彩包含了民众的精神信仰,是一种文化基因和共识,是人们情感沟通的桥梁,所以民间美术色彩可以看作解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钥匙。全文分为五部分进行研究和论述:导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民间美术的色彩理论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目前学术界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研究存在缺位现象。并归纳了民间美术色彩研究的概念范畴,提出了对其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明确了研究对象和路径,梳理了研究框架。认为民间美术色彩以五色论为思想内核,融入了劳动人们的智慧,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色彩观念;民间美术色彩受到帝王尚色规范、礼文化色彩的约束,是中央色彩制度上行下效的生活化形态的体现;民间美术色彩观念与民俗有关,表现出象征语义的符号特征,以满足民间信仰的精神理想;其观念与民间技艺和材料有关,是按照意象结构表达的情感色彩体系,体现了人们向往自由,崇尚和谐生活的精神追求,整体上呈现出红红火火的积极面貌。第一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民间美术的色彩嬗变、系统与特征。此章分为三部分。首先,从民间美术色彩发展的历史性,探讨了色彩观念的嬗变轨迹。五色观的形成是传统尚色文化的基础,夏、商、周时期是尚色文化的形成期,随后在历代帝王的服色制度中演变与完善。通过广泛查阅民间美术色彩的相关理论文献,探寻了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形成的文化基础。其次,按照五色理论绘制了正色和间色的色谱,分析了传统民间艺术的色彩系统,阐明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和文化内涵,从其象征符号观念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归纳其体系特征。五色相生和相克的造型观念在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中非常普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生活化,成为色彩的习俗和信仰。最后,从民间美术色彩的民俗功能方面,分析了民间美术色彩应用的实用性、象征性、主观性和装饰性特征。民间美术色彩是进入人们集体观念意识的色彩符号体系,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相关,反映了最原始的民间信仰崇拜和情感,是人们审美理想的符号化。民间美术色彩受到民间技艺的限制,形成不同的色彩系统,如剪纸重在阴阳形态转换的图形内涵,其色彩多以红色为主,少有染色;而木版年画基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技术限制,要求一版一色,其色彩应用形成了“以一当十”的特点;刺绣染织色彩由于颜料的多样性,其色彩以间色系统的使用更为广泛,色彩面貌表现为丰富多样的特征,且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特征。《孙子·势篇》中记载中国色彩“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足见传统色彩体系中五正色的融合,可以产生庞大的间色系统。第二章从民间信仰和民俗层面分析了民间美术的色彩与民间生活的关系。第一,从物质生活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影响,包括民间传统时令、礼仪、民俗等方面的约束对色彩观念的影响。第二,从精神方面,剖析了民间理想中敬仰自然、热爱生命、向往自由的追求,论证了民间理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探讨了天人合一、纳吉思想与追求圆满的色彩象征符号的形成过程。第三,从观念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格物致知、色既是空等思想观念的民间传承对五色象征比附的影响,揭示了民间美术色彩象征文化的理论渊源和民众色彩心理结构的形成轨迹。第三章从技艺层面探究了民间美术的色彩形式结构,包括色彩技艺、手法与意象结构三个部分。首先,探究了民间技艺因素在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民间美术色彩受到民间技艺的工艺因、技术因、质料因的影响,是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形成“以一当十”的色彩应用方法和“满满当当”的色彩视觉样式。其次,探讨了民间美术色彩的谐音、隐喻和联想等色彩象征手法。阐释了民间美术色彩的民俗功能和文化内涵,剖析了民间美术色彩的语义和配色规律,探讨了其色彩形式背后的审美意蕴与象征符号内涵,解读了传统文化儒、道、释思想的民间传承与民间美术色彩应用之间的关系。传统五色观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行为变迁,形成了对应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的民间习俗,积淀为独特的色彩审美心理和习惯,赋予造物以色彩审美意象。第三,分析了民间美术色彩的意象结构。认为民间美术色彩不仅是一种色彩视觉印象,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意象造型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意的结构形态形成了传统民间美术色彩丰富的内涵,寄物抒情、象征用色的色彩原理形成了符号象征色彩语义的意象结构。民间美术色彩的阴阳观念除了表现为对黑白色彩的崇尚和使用,还表现为色彩补色关系的运用,红绿、黄紫等色彩搭配的方式都是阴阳观念的延续,以“红男绿女”为例,阐释了红绿搭配与阴阳色彩观念的关系。民间美术色彩是情感的象征符号,是民众精神情感的表达方式,寄托了对福、禄、寿、喜及各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一种满足人们祈福穰灾期盼需求的色彩民间信仰。第四章从现象层面,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分析了年画色彩的意象结构。首先,从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演变、色彩工艺,以及代表作品的色彩图谱等方面,探讨了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的外在形式所表现的“形”。研究了杨家埠年画的技艺流程和材料特性对色彩形态的影响,剖析了其观念、谱系和话诀等与色彩观念相关的内容;运用技术分析的方法,阐释了杨家埠代表作的色彩比例和色度差异,探讨了年画的色彩造型规律。第二,揭示了杨家埠年画的意象审美结构的“象”。剖析了木版雕刻线条以线为骨的寓意和内涵;分析了色彩造型中色彩平衡原理与精神意象、以及套色木刻版画以线框色的方法,从而深化了对民间美术色彩形式结构的认知。第三,探讨了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的意象结构。从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搭配的含义、年画张贴对色彩应用观念的影响,以及色彩地域差别造成的色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田野调查的案例,将潍坊杨家埠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陕西凤翔等地的年画色彩应用进行对比,辨析了杨家埠年画的色彩意象形成的原因。结论部分总结了民间美术的色彩应用研究价值和意义。民间美术色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不仅是一种感官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群体意识和观念形态,具有功能性,蕴含着民族情感、文化信仰和象征文化思想,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社会结构、民间理想和情感追求。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农耕国家,过年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代表,而年画是年文化最为突出的色彩印象。杨家埠年画的色彩依据时令节气、张贴位置、礼仪要求、风俗习惯的法则来使用,这种色彩既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面貌,其色彩应用的方法又具有普遍性。民间美术的色彩始终贯穿在生活之中,具有完整的体系。本文采用色彩学、民俗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综合研究的方法,从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形成的历史源流、民间生活、工艺属性、民俗内涵和情感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结合个案研究,探讨了画诀、色谱、技艺、民间理想等意象结构内涵。这种基于文化生态,结合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克服了文献研究中颜色词模糊性的限制,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力图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梳理,对民间美术的色彩应用进行系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