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厂区的景观活化再生和文化传承研究 ——沈阳工业厂区改造为例

来源 :鲁迅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内部更新换代和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工业建筑因失去生产功能而闲置。这些遗留下来的废旧厂区建筑不仅有值得深度挖掘和研究的珍贵的历史价值,还有更新改造再利用的现实价值。由于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传统工业开始转型甚至倒闭,曾经对遗留的工业建筑直接拆除的方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之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创意艺术产业为工业建筑遗产带来了“新生”。20世纪90年代,设计师把科学手段与艺术手段相结合,以遵循工业景观为前提,将废弃的工业厂区进行改造,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通过对工业的废旧厂区改造,可以成功地改善城市环境和对城市进行更新,推动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展开研究,并进行相关实地考察,通过对旧厂区的空间结构、造型和美学、资源和文化保护与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出能更好的保留工业废旧建筑遗产,保留工业文化;科学合理的借鉴国内外成果改造案例,对沈阳的废旧厂区改造设计中的景观活化再生和文化传承研究给予借鉴和引导。
其他文献
技术的进步使动漫艺术媒介不断更新,从传统的二维动漫到三维动漫,直到现在的交互动漫,交互动漫这一动漫门类在技术手段与媒介不断进化下脱颖而出。交互动漫的脱颖而出使审美趋势有了动态与互动、视觉转变、虚拟与互动以及审美意义上的新变化。本文大致分为六个部分。1.阐述媒介进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动漫美学的概念及源起。2.主要对传统动漫艺术的美学艺术特征以及传统动漫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过程进行分析归纳。3.分析阐
本文以极简主义美学体系的确立为切入点,探讨极简主义在当代金属创作中的作用。追溯“极简”这一美学形式在东、西方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异同点,并对金属艺术创作中极简主义实用案例进行分析。在这过程中发现了当下人们对极简主义有了新的定义,最初的极简主义是抹去作品上的描述性因素,抹掉情感和直觉判断的痕迹,现在的极简主义则是在创作中对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设计风格造型上的简化。对当代金属艺术创作而言,作品的内涵是用
“再利用”是一个环境术语,这意味着重新应用已经使用的空间材料或者相同目的的设计,从而使空间设计可持续,现有的空间元素以其原始形式用于同样的功能和概念,而材料则被重新创建用于其他设计。为了了解设计阶段在展示空间中可持续方面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展示空间的物理结构以及色彩、装置、灯光和材料之间的复杂交互,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来阐释可持续设计在展示空间环境中的重要性
随着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越来越重视,相关理论也越来越成熟,我国相关学者自21世纪以来也把目光更多的投放在工业遗产的研究当中。我国在解放初期由于集中发展工业,兴建了数目众多,规模庞大,配套设施完备的工人村。但国内目前对工业遗址的更新设计大多集中于工业厂房车间上,而工人村住区作为工业遗产中的一部分在现代设计改造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沈阳作为我国第一批工业城市,其承载着时代记忆和历史价值的沈
所谓现成品,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玻璃现成品是指运用玻璃材料制成的具有功能性的用品。玻璃热熔合工艺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通过热熔合工艺而形成的有独特艺术语言的作品能够带给观者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玻璃现成品的热熔合是当代艺术语境下一种较为新颖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目前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探索与研讨。现成品艺术是艺术家将现成品加工后加入自己的观念涵义,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被艺术家赋予
李泽厚将马克思唯物史观“自然人化”论拓展,提出“人自然化”审美意识的转变。为探讨现实主义题材连环画中动物形象本质问题提供了切入点。源远流长的连环画艺术,一脉相承了东方哲学思想,对动物形象的展现也从最初的“物象复写”延伸为“借喻式表现”,以物象寄托心象,物化移情以达到物我契合的境界。动物的人格化形象也往往伴随着拟人化功用,以特殊见普遍,塑造典型“人物”寓言演绎。在中国现实主义题材连环画艺术中,具象和
现当代艺术愈发多样化,艺术创作不再以单一的方式呈现,而是更加多元化和现场化。该课题以“知觉场”作为了解艺术创作独特性的一个切入点,探讨知觉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并分析知觉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性。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对知觉的概念进行理解,将容易产生混淆的知觉与感觉做出了区分,并探讨了知觉产生的方式。其次,通过分析塞尚的绘画艺术,了解到了知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是通过艺术家自身对物体的感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是一项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来展现虚拟物体填充于真实空间中的技术,借此来对体验者在同一时间及空间内无法直接感知的物体与环境进行增加与补充。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使得增强现实技术在医疗、旅游、教育、军事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探索。在新媒体的时代浪潮下,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欣赏及体验方式受到了强烈冲击,
关于如何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可以说,是反思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虽然,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但跨文化的艺术横纵向的比较研究,且坚守民族优秀传统,兼容并吸纳国外有益的可见资源,以求新、求变,推动中国画的新发展也是一种思路和方法。纵观世界美术史的发展规律,促成变革的主要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所以,从“大绘画观”的角度来看,需要精研传统与吸收借鉴相行并进,通过比较研究以获得
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视障群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对视障群体触觉认知的研究和视障用户的触觉实验测试数据分析,探索了视障群体触觉图形的设计方法。分析了本能水平下的感官代偿设计,在进行感官代偿设计的信息转换后,总结出普通视觉图形转换为触觉图形的处理规律,并将总结出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应用于设计实践。本篇文章创新之处就是把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了对视障人群的触觉图形设计的探究上,经由深入对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