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现实主义品格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期刊既是独立的流通产品,又是具体文学作品的承载者,与文学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观察整个文学史发展变化的切入点,更是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十月》是纯文学期刊的重镇,是“文革”后第一个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自创办以来,《十月》秉持着“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编辑理念,刊发了众多极具价值的优秀作品,传达出拥抱生活的现实主义品格,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本论文将从《十月》期刊的内部文本入手,从期刊的理论探索、创作实践中分析《十月》现实主义品格的确立和发展。
  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概述《十月》自创刊以降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鲜明的现实主义文学特色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其次,以中国知网刊发的研究文章和硕士论文为依据,阐述《十月》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定位。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对《十月》1978年至1985年期间刊发的共计76篇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爬梳,阐释《十月》创刊初期厘清错误认识,重新构建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及办刊理念。在这一办刊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十月》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四十年来备受关注。第二章阐释了《十月》在多元文学语境中坚守现实主义的立场。以“借鉴与探讨”、“经典常谈”两个栏目刊发的文章为中心,展现出《十月》以开放姿态广泛学习借鉴,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与发展。第三章重点阐释《十月》的头条作品、纪实文学、“小说新干线”三个栏目刊发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论述其对《十月》现实主义文学风貌的彰显。结语部分对《十月》期刊四十年来建构的现实主义品格进行整体梳理,探讨了期刊的现实主义品格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意义。
  《十月》四十年的发展变化不仅展现了期刊本身的风貌,而且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前行的足迹。对《十月》现实主义品格的研究,既可以在文本层面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还对《十月》期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更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他文献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省代表团的审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经略,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筹划”和“治理”。经略海洋,意味着对海洋注重规划引领和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山东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勉励山东要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好。党中央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目前国内的权益诉求渠道主要包括三大类——司法机制、人大和政协机制、信访机制,其中信访机制是群众在实践中更加倾向的一种。信访制度的设置初衷也是为人民群众的权益提供诉求渠道,着重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提供途径。因此,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探索社会信访问题的发展路径,以此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  国家对信访制度的建设也非常重视,一直致力于拓宽沟通渠
学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最富有经验和智慧,群众拥有最实际和丰富的知识,只有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领导群众向前进。本文紧紧围绕群众观这一核心范畴,阐述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创
学位
“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即网文生态现状发生了变化,身为其中一环的批评的本体、主体、对象因此发生了转变。因此,传统的网络文学批评框架体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具体到网文上,就是要“在场”介入观察,提炼“微时代”背景下最新的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状况,观照其对网文文本形态的影响,以及因为同步变迁的网文批评的特征变化,并通过观照这些新媒介中暗含的经验思路与实践渠道,对当下网络文学
本论文以周济评清真词“钩勒”说为研究对象,围绕周济的词论、清真词的艺术特征以及后世各家对“钩勒”意义的阐释展开论述。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周济的词学思想进行整体考察,包括周济以“出”“入”说来改造张惠言的“寄托”说,通过提出“词亦有史”的观点来推尊词体,以及选取了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四家词,为填词者指出由浅入深的学词门径。在此基础上,第二节展开有关周济清真词“钩勒”说意涵的具体讨论,
学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类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和反应已经成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事。面对危机四伏的生存状态,人类开始积极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种生态式的绿色思索考验着人类的生态智慧,也引发出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具体到戏剧理论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态戏剧(Ecotheater)作为一种戏剧思潮和戏剧类型,在生态批评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美国悄然
学位
加勒比海地区小说研究肇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中国文学研究对这一地区的关注由来已久,有丰富的前人经验可以借鉴,本文承这一研究脉络,将目光聚焦于加勒比海地区新生代作家阿莱西亚·麦肯齐的小说创作,运用一定的后殖民理论,发掘阿莱西亚·麦肯齐小说创作的地区特性与时代特性,展现其虽然年轻但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体验,进而审视其创作潜力,阿莱西亚·麦肯齐将会是向世界文学大厦不断垒砌石砖的当代力量。  本文共分三部
学位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并获奖无数,尤其是中期戏剧《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为他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阿瑟·米勒身为犹太后裔,犹太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他的戏剧创作中,形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犹太性。相比早期戏剧对犹太人生活的直接描写与后期戏剧对反犹大屠杀的创伤书写,其中期戏剧中并未点明人物形象的犹太人身份,也没有出现
学位
田耳作为当代的青年作家,他的身上有着诸如“70后”、湘西作家、底层写作等众多主流标签。纵观田耳创作的《风蚀地带》、《一个人张灯结彩》、《天体悬浮》等作品,他始终对焦小城镇中的人和事,但是他又在“底层”的故事中另辟蹊径,书写底层生活中的“奇人奇事”,例如“警察、凶案、罪犯、悬疑”都是田耳小说的热词,这些要素又使他从标签中脱离出来。对田耳的小说进行研究,笔者发现田耳有意创作出一个属于底层平民的“佴城世
学位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研究者分别从文献、文化及文本三个角度入手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互不关涉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红学家梅新林在一次红学会议上提出新时期的《红楼梦》研究中文献、文化与文本之间应相互“融会贯通”。所谓“三文”,分别指的就是文献、文化与文本。“三文融通”就是指的《红楼梦》的相关文献、文化与文本三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