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格尔顿勤奋高产,思想博大精深。其对读者接受理论的批判,更是切中肯綮。伊格尔顿的分析始终紧扣现象学与接受理论的渊源关系,条分缕析式的评断接受理论,见解独到,论述精细。作为一种对传统文学本体论进行全面革新的理论,接受理论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必须考虑接受活动和读者视角的存在,并成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前提。但学界对接受理论兴起的哲学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实质的分析仍然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以伊格尔顿对接受理论的现象学批判,力图从源流和脉落上对读者接受理论的现象学路径予以梳理。
文章第一部分集中在现象学本质还原和意向性理论的探析之上,借用胡塞尔在哲学研究中的方法,“面向事物本身”,把各种观点和假设“悬置”或“加括号”,通过现象分析,揭示意识的“意向性”,力图站在现象学还原的角度,揭示现象学对于作品意义的获取途径的两个隐秘指向,即先验还原后对作者本意的追寻,和意向性活动对读者接受活动的偏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活动和寻求哲学生命中绝对真理的现象学方法,揭示了意识对象与意向性活动、文本的意义与读者建构这两对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重新认识和定位接受理论在文学本体论上的革新意义,将其与传统欣赏理论、阅读理论彻底区分开来。最后,从先验还原后纯粹意识的所面临的困境,着力阐明西方文论从关注作者与文本关系到注重读者与文本关系研究转折的哲学动力。
第二部分主要是围绕伊格尔顿对读者接受理论内在矛盾的而展开。伊格尔顿立足接受理论的现象学根基,预言式的指出读者接受理论内部的两组潜在矛盾,即封闭文本和开放文本的潜在悖论,读者地位的自我统一与消散。
第三部分以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背景,从整体上分析读者中心理论与作者中心理论对认识主体的意义,指明二者是人类主体为保持在场合法地位而做出的努力。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变,实质上是在逻各斯中心主义视野下一种主体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