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3C-SiC厚膜(>10mm)具有高硬度、高热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宽禁带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良特性,在结构涂层和半导体器件领域中被广泛地使用。3C-SiC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使用性能,目前,关于3C-SiC晶体结构的研究趋于完善,但其结构与性能相互作用及内在原理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匮乏。本论文采用氯化物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chloride las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C-SiC厚膜(>10mm)具有高硬度、高热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宽禁带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良特性,在结构涂层和半导体器件领域中被广泛地使用。3C-SiC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使用性能,目前,关于3C-SiC晶体结构的研究趋于完善,但其结构与性能相互作用及内在原理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匮乏。本论文采用氯化物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chloride las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制备3C-SiC厚膜,充分表征SiC厚膜的微观结构,研究SiC厚膜力学、电学性能与其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首先,分别选取甲基三氯硅烷(MTS)和四氯化硅(SiCl4)+甲烷(CH4)作为反应前驱体,采用红外连续激光作为激发源制备3C-SiC厚膜。研究结果表明,以MTS作为前驱体制备SiC厚膜在高沉积压强(Ptot=40 k Pa)下容易出现第二相杂质。在低压强(Ptot=4/6 k Pa)下获得<111>择优取向3C-SiC,其余皆为<110>取向,最高沉积速率为390mm/h;以SiCl4+CH4作为前驱体制备SiC厚膜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均为单一相,随沉积压强的升高,3C-SiC厚膜择优取向由<110>取向逐渐转变为<111>取向,最高沉积速率为2842mm/h。研究表明,SiCl4更适合作为前驱体调控SiC厚膜的结构。此外,本研究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研究了<110>取向和<111>取向3C-SiC厚膜的微观结构和生长机理,其中,<110>取向SiC厚膜在平行生长方向上存在少量层错,层错密度约为4×10~3mm-2。<111>取向SiC厚膜在垂直生长方向上存在高密度层错,层错密度约为1×10~7mm-2。两种取向SiC厚膜的生长过程皆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均在石墨基板附近进行短时间地随机取向小晶粒生长,随后<110>取向SiC厚膜在沉积一层<111>取向SiC柱晶层后转变为<110>取向SiC柱状晶生长,而<111>取向SiC厚膜经历长时间的晶粒竞争生长后转变为<111>取向柱状晶生长。其次,研究了SiC厚膜中物相、晶粒尺寸和择优取向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单相SiC厚膜的硬度高于含第二相杂质SiC的硬度;SiC厚膜的硬度随晶粒尺寸的降低而增加,符合Hall-Petch关系;<111>取向SiC厚膜硬度高于<110>取向硬度。由于CVD法较烧结法所制备的SiC具有高纯度、高致密度和高择优取向等特性,激光CVD-SiC的硬度和耐磨损性能均优于烧结SiC。此外,本研究采用紫外脉冲激光与红外连续激光构成双激光激发源进一步降低SiC厚膜晶粒尺寸以提升其力学性能。研究表明红外激光制备的SiC为柱状晶形貌,晶粒尺寸分布于5-100mm,显微硬度为31 GPa,而双激光制备的SiC为等轴晶形貌,晶粒尺寸分布于0.5-5mm,显微硬度提升至35 GPa。在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紫外激光在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作用机理。最后,探讨了决定SiC厚膜电导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在本征SiC中,提高晶粒尺寸并降低缺陷密度可提高SiC的电导率。当沉积压强为4 k Pa时,SiC晶粒尺寸为35mm,缺陷密度为4×10~3mm-2,电导率取得最大值4.8 Sm-1。本研究通过共沉积第二相的方法提升SiC厚膜的电导率。当SiCl4和CH4流量为200sccm,H2流量提升至5000 sccm时,C和SiC形成均匀复合结构,C/SiC复合厚膜的电导率达到2.5×10~4 Sm-1,为本征SiC厚膜的10~2-10~7倍,达到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此外,本实验通过原位氮掺杂制备了高电导率<110>取向3C-SiC厚膜。氮掺杂3C-SiC的电导率随氮气体积分数(fN2)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N2=20%时达到最大值740.7 Sm-1。<110>取向SiC较<111>取向SiC具有更低的杨氏模量,有望提高其作为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
其他文献
苝二酰亚胺(perylene diimides,PDI)类分子因其具有吸光能力强,易于修饰,稳定性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作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中受体材料。PDI分子较大的平面共轭结构有利于其形成紧密的π-π堆积,从而获得较高的电子迁移率。然而,当其应用于OSCs器件中时,这种聚集行为会导致相分离尺度过大,严重阻碍激子的高效解离,进而大幅降低器件的性能。因此
以可再生的葡萄糖、蔗糖等糖类为原料可以经水热法制得形貌规则的碳微球。但是,糖基水热碳普遍存在制备时间长、结构单一、织构性质不佳等问题。通过在水热碳中引入掺杂原子或将水热碳改造成某种独特结构(或形貌)可以改善上述问题。但是在改造过程中加入的试剂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有序组装方式,导致水热反应不能完全按照设计要求构建高性能且具有规则形貌的组装体。本论文以功能为导向,通过调控糖在水热反应中的各向异性组装,可
光催化是解决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光催化剂协同微生物混合光合系统是光催化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该混合系统能通过半导体光催化剂捕获太阳能并传递能量给微生物生产多碳化工产品。本论文选择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Cd S作为光催化剂,选择既能异养又能自养生产生物塑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真养产碱杆菌为微生物催化剂,构建了混合光合系统,并初步探究了光催化剂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
多组元高熵合金具有高熵效应,严重的晶格畸变和缓慢的扩散效应,容易形成简单的固溶体相,通常表现出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抗高温软化能力等,被视为极具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及功能材料。由难熔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单相BCC结构的MoNbTaW高熵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在1600℃的温度下仍显示出高于400 MPa的工程屈服强度和600 MPa的极限抗压强度,但室温塑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获得室温和高
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且价格低廉的钠离子存储装置对于缓解锂资源短缺和大规模能源存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钠离子在电极材料中扩散动力学慢的难题,提出了开发高电子电导率赝电容纳米材料的策略。以材料设计制备、形貌物相表征到电化学性能与机理分析为研究思路,合成了高电子电导率过渡金属磷化物/氮化物负极材料和碳复合层状锰基正极材料,揭示了电极材料反应机理与结构性能的相关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化石燃料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能源,其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巨大的CO2排放,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CO2又是一种重要的碳源,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CO2还原不仅能缓解温室效应,还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运输。传统的光催化只能利用占太阳光能量5%的紫外光和部分可见光且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此外电荷复合率高和反应速率低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本论文以过渡金属Co和Ni为活性组分,以Al2O3
<正>“Now you need a rest……Okay,no more.”(你们现在需要休息了,不要再说话了)这样的对话不是在英语课堂,而是在宿舍里;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也不是英语老师,而是一位宿管员。宿管员李影剑,来自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负责该校男生公寓12楼的宿舍管理。由于其一口流利英语和其岗位有些反差,他被人们幽默地称为“扫地僧”。
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一种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其以成本低、电子性能独特、能带结构合适、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分解水产氢、还原CO2合成有机燃料等领域。广泛报道的g-C3N4一般是通过高温煅烧富氮类有机物合成。然而,高温煅烧制得的g-C3N4往往团聚严重、比表面积很小,导致其光催化效率低。开发高比表面积g-C3N4纳米片是提高g-C3N4光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事
锂硫(Lithium-sulfur)电池因其高理论容量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新型储能二次电池。然而,锂硫电池的实际发展面临着电池循环过程中多硫化锂的穿梭、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缓慢以及锂负极安全等诸多问题。本文采用硫正极宿主材料的设计构筑工程、隔膜修饰工程以及锂负极保护工程策略,有效抑制了锂硫电池“穿梭效应”,提升锂硫电池在高硫负载下的循环能力,促进了高面积比容量锂硫电池的发展。同时结合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