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吡唑酮类药物污染物饮用水氯化消毒前后水质生物毒性变化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吡唑酮类药物污染物在饮用水中不断被检出。此类污染物在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很可能具有比原来的母体化合物更大的生物毒性,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此类污染物在氯化消毒前后水质生物毒性的变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了三种典型的吡唑酮类药物—安替比林(ANT)、氨基比林(AMP)以及异丙基安替比林(PRP)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它们在氯化消毒前后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变化。急性毒性试验采用了藻类急性毒性试验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分别研究了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情况和生理生化特性变化、发光细菌(T3)发光量的变化。遗传毒性试验采用了SOS/umu试验,通过诱导比率(IR)和等毒性当量(TEQ)研究了各样品的直接遗传毒性和间接遗传毒性。藻类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氯化消毒处理前,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三种药物中AMP对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作用相对最弱且抑制率始终低于50%。;氯化消毒后,在氯投量较高(药物和氯气的摩尔比为1:2和1:5)时高于氯化消毒前,在氯投量较低(4:1和1:1)时低于氯化消毒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在氯投量较高(1:5)时明显被抑制,而丙二醛(MDA)含量则随着氯投量的升高而不断上升。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ANT、AMP和PRP在氯化消毒前后对明亮发光杆菌T3的相对发光度没有影响。SOS/umu遗传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氯化消毒前,仅ANT、PRP具有遗传毒性且毒性较小;AMP经氯化消毒后且当氯投量的比例大于等于1时开始具有遗传毒性。三种药物的遗传毒性均随着氯投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在外源代谢酶系统S9的作用下,吡唑酮类药物及其氯化消毒后的测试样品经过转化形成了具有更高DNA损伤效应的物质。这三种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排序为:AMP<ANT<PRP;遗传毒性大小排序为AMP<PRP<ANT。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外大量使用的还是普通强度的混凝土。在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普遍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普通强度混凝土的高性能化显得尤为重要,其对节省资源、能源和资金均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采用电解液喷射电沉积法制备了纳米晶钴镍合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分析仪(DSC)、恒电位仪和显微硬度仪等方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自 2019 年 9 月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把主题教育作为协会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主题教
期刊
该文充分考虑了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所受的参数摄动及外界扰动等不确定因素对伺服运动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内模滑模复合控制策略,并基于此思想对直线电机的速度环、位置环及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良好的导入过程,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让整个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自然.对此,教师要保持与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