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吡唑酮类药物污染物在饮用水中不断被检出。此类污染物在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很可能具有比原来的母体化合物更大的生物毒性,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此类污染物在氯化消毒前后水质生物毒性的变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了三种典型的吡唑酮类药物—安替比林(ANT)、氨基比林(AMP)以及异丙基安替比林(PRP)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它们在氯化消毒前后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变化。急性毒性试验采用了藻类急性毒性试验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分别研究了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情况和生理生化特性变化、发光细菌(T3)发光量的变化。遗传毒性试验采用了SOS/umu试验,通过诱导比率(IR)和等毒性当量(TEQ)研究了各样品的直接遗传毒性和间接遗传毒性。藻类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氯化消毒处理前,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三种药物中AMP对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作用相对最弱且抑制率始终低于50%。;氯化消毒后,在氯投量较高(药物和氯气的摩尔比为1:2和1:5)时高于氯化消毒前,在氯投量较低(4:1和1:1)时低于氯化消毒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在氯投量较高(1:5)时明显被抑制,而丙二醛(MDA)含量则随着氯投量的升高而不断上升。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ANT、AMP和PRP在氯化消毒前后对明亮发光杆菌T3的相对发光度没有影响。SOS/umu遗传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氯化消毒前,仅ANT、PRP具有遗传毒性且毒性较小;AMP经氯化消毒后且当氯投量的比例大于等于1时开始具有遗传毒性。三种药物的遗传毒性均随着氯投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在外源代谢酶系统S9的作用下,吡唑酮类药物及其氯化消毒后的测试样品经过转化形成了具有更高DNA损伤效应的物质。这三种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排序为:AMP<ANT<PRP;遗传毒性大小排序为AMP<PR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