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互联网技术引发了国际教育界的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然而,网络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师生的隔空分离,隔空分离导致的弊端便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其他教学资源的交互活动受阻,因而必须借助于互动载体也就是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活动。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交互活动水平是影响网络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网络教学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交互活动的优劣反映着网络教学的质量,因此对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了网络教学交互活动中的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展开研究。国内,对于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交互活动的定义、特性以及实现途径的阐述;几种交互活动的手段和方法的介绍;部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以及应用情况的分析和探索。在国外,对于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交互的特性优势、交互过程的教学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网络教学相关网站的调研及理论上的分析,从高校网络教学主客体出发首先对“交互活动”、“网络教学”以及“网络教学交互”的含义进行阐明,然后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交互决定论、穆尔的交互自主理论等理论以及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特征归纳总结了高校网络教学的“主客体”特征,并且对于高校网络教学交互的形式和要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确立了高校网络教学的“主客体交互模式”,之后在对“交互活动模式”进行探索分析、专家调查、数据统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指标体系制定原则,编写了一套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多次的专家咨询直到第五次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则第五次的数据统计便可以被采纳。在确定了交互各指标及指标的权重值之后继而形成了一套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利用信效度检验对此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指标体系进行检验,相关系数R为0.513,具有中度的相关性;A和B的显著性为0.012,因为0.012<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05上A和B相关性是显著的,因此A和B是具有显著性相关的。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是真实合理有效的。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文献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一共参阅了中外关于网络教学评价方面的文献200多篇,相应的书籍12本,以及相应的指标集、量表17张。汇总了181项指标,通过反复的筛选,通过去掉重复的、意义不大的,非本质的指标,合并同类项等最终确立了7个维度和36个二级指标。本研究的创新点:1)、确立了高校网络教学中交互主客体要素和模式。2)、构建了具有操作性的系统完善的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制定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可以直观清晰地判断一门网络课程的水平,建立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指标体系,可以规范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指导设计与开发高校网络教学交互功能,达到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效果,最终提高教学水平,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教育宗旨。由于条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出的交互活动要素及模式的准确性还有待考证,也未能对该指标体系做出充分的应用研究,因此该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