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导致黑龙江省大豆苗期死亡和成株期茎部褐色坏死的病原菌的形态、生理及致病性,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菌的血清学、同工酶标记、RAPD、致病性分化及病害传播途径,结果如下: 1.导致黑龙江省大豆苗期死亡和成株期茎部褐色坏死的病原菌与国外报道的引起PRR的病原菌为同一种,即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 2.用P.sojae菌丝可溶性蛋白免疫家兔制备的多克隆抗血清在检测纯培养真菌时准确率高达94%,检测接种发病植株体内目标病原菌时检出率达80%,可用于实际检测; 3.P.sojae种内菌株间EST和SOD酶谱具有极大相似性,而与其它疫霉种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种的特异性;P.sojae的DIA和CAT酶谱与其它7种疫霉菌的某些种差异不明显。本文首次报道了P.sojae的SOD、CAT和DIA同工酶谱,并指出EST和SOD同工酶谱可作为鉴定P.sojae一种简便可靠的辅助手段; 4.用12个随机引物对参试的15株P.sojae和其它7个疫霉种的8个菌株进行PCR,共获得152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占84.2%。P.sojae群体内部存在遗传多样性,但该遗传多样性与菌株地理来源没有一定相关性而与菌株致病性则有一定相关性;疫霉属不同种间亦存在丰富多态性,其中P.sojae与其它几种疫霉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利用RAPD分析可以有效地将P.sojae与其它疫霉种区分开来; 5.对采自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地区的15株P.sojae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只有4株表现稳定的抗感反应,其中3株为38号小种,能克服所有8个鉴别寄主所携带的抗病基因,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为国内首次报道;9个菌株(占60%)能克服4个以上Rps基因,包括多抗基因Rpslk、Rpslc和Rpsla,说明我省P.sojae群体毒性构成复杂,且存在一定比例强毒性菌株,对大豆生产构成潜在威胁,同时证明中国的P.sojae是本地土著菌,不存在由国外传入问题。长期保存的P.sojae菌株致病性发生变化,表现为能克服的抗病基因数量增加; 6.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是PRR的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幼荚期接种可使荚内豆粒严重发病并停止发育,这些豆粒只能作为病残体而传病;通过大量的播种试验未能证实来自自然发病因的种子常规越冬后能够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