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管新生方向探讨miR-221-3p对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miR-221-3p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情况和miR-221-3p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组织表达的细胞类型;诱导HCMEC缺氧,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HCMEC miR-221-3p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miR-221-3p在心肌缺血时对HCMEC血管新生的调控及机制。方法:1、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心肌梗死急性期组(心肌梗死后12h处死大鼠)和心肌梗死慢性期组(心肌梗死后4周处死大鼠)。q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miR-221-3p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色观察miR-221-3p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组织中表达的细胞类型。2、诱导HCMEC缺氧1h、2h、4h、8h、12h、24h,qPCR检测各时间点miR-221-3p的表达水平。转染miR-221-3p模拟物和抑制剂,分为5组:(1)空白对照组;(2)mimic组;(3)mimic NC组(4)inhibitor组;(5)inhibitor NC组,各组均在转染后缺氧4小时。采用Ang-2质粒过表达Ang-2蛋白。qPCR、W estern-blot检测Ang-2、CD34、IGF1R、IGF2、VEGFR2 m RNA及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成管实验检测HCMEC在体外的成管能力。结果:1、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大鼠心肌梗死后12h心肌组织中miR-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27)0.01);与非梗死区比较,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中miR-221-3p上调(P(27)0.01);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4周时梗死组心肌组织中miR-221-3p的表达水平降低(P(27)0.05)。2、免疫荧光共染色结果显示:在大鼠心肌梗死急性期miR-221-3p在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都有表达。3、qPCR结果显示,HCMEC缺氧4小时miR-221-3p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4、CCK-8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条件下miR-221-3p mimic组OD值在12~72h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2h P(27)0.05,其余时间点P<0.01)。在缺氧条件下miR-221-3p inhibitor组OD值在12~72h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细胞成管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条件下过表达miR-221-3p导致HCMEC管腔形成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缺氧条件下转染miR-221-3p抑制剂后导致HCMEC管腔形成数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blot结果显示:缺氧条件下过表达miR-221-3p可致HCMEC CD34、IGF1R、IGF2、VEGFR2、Ang-2蛋白表达水平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条件下转染miR-221-3p抑制剂后HCMEC CD34、IGF1R、IGF2、VEGFR2、Ang-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q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缺氧条件下过表达Ang-2导致HCMEC CD34、IGF1R、IGF-2、VEGFR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及mimic 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大鼠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组织miR-221-3p表达水平升高,心肌梗死慢性期心肌组织miR-221-3p表达水平降低。在大鼠心肌梗死急性期miR-221-3p在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都有表达。2、缺氧条件下miR-221-3p可能靶向Ang-2抑制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向尖端细胞转化。3、心肌梗死急性期miR-221-3p的上调对心肌梗死是有保护作用的,其机制可能是miR-221-3p靶向Ang-2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异常血管新生,从而减轻血管渗漏和微血管灌注不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空腹消化性溃疡穿孔保守治疗指征及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急诊收治的104例空腹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季节、溃疡病史、共患病、发病时间、体温、心率、腹痛区域、压痛部位、实验室检验(WBC、NEUT、Hb、Alb、ALT、AST、TB、Cr、BUN)、影像学检查(积气、积液)、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
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AP患者在病程早期即可发生肠道功能障碍,主要包括消化吸收障碍、分泌障碍、免疫障碍、动力障碍及肠黏膜屏障障碍;其中黏膜屏障障碍在肠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可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易位,增加肠源性感染的风险,同时也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
目的:通过分析血清IL-21及IL-21R水平在COPD急性加重期动态变化,探讨IL-21及IL-21R的表达在COPD急性加重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00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根据机械通气类型将其分成无创机械通气组(NMV,n=45)、有创机械通气组(IMV,n=55),选取来我院体检对象(无CO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关系,为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研究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计数、有无输血、有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应用史、有无外科干预等,收集入选者胃肠镜检查报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我院收治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出凝血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早期识别患者死亡危险因素,重视HLH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异常,积极控制HLH相关症状,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1例HLH患者,收集患者的疾病特征及随访情况,包括一般资料(姓
背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高血压患者预后息息相关,研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机制对高血压治疗意义重大。既往研究提示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Hcy)治疗伴随夜间血压降低,从而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本课题组在前期基于人群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高Hcy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波动显著相关;并且在女性患者中,血管内皮功能越差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降低幅度越小。然而,迄今为止,仍无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
目的: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和肺结核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以及NTM肺病的菌种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NTM肺病与肺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基础疾病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菌群,对NTM肺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NTM肺病组年龄[(60±15)岁]高于肺结核组年龄[(55±19)岁],两组之间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史、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支气管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在人类疾病中属于高发病率的疾病之一,自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引入以来,基于导管的技术和辅助药物的治疗发生了重大进展,提高了安全性,改善了PCI术后患者的近期和长期结果。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下降,但预后不良的患者仍较多。而高尿酸血症(SUA)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很常见,但并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很多研究也表示尿酸并不是心血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右心室电极植入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患者心脏相关指标变化,旨在探讨DD指导CR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治疗心衰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分
目的:分析不同BMI OOPD患者的炎症因子、肺功能指标、急性加重次数、皮质醇剂量及OOPD合并症、死亡率及其他临床特征,主要探讨BMI与OOPD患者的联系,分析BMI对OOPD患者病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合理治疗OOPD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照GOLD2017版OOPD的诊断标准,选取2015.01-2016.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85例COPD患者。收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