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秦岭金矿带内印支期造山型金矿床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其成矿时代、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流体性质等特征一致。论文选择了位于南亚带内的阳山、铧厂沟与马脑壳三个造山型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区域及矿区尺度三个矿床地质特征的异同与其成因,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与矿床地球化学工作,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区域尺度上,矿床的地质特征显示出连续性:金成矿事件发生于221~200 Ma,与区域变质作用峰期同时或略滞后,成矿作用发生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受控于勉略构造带及其二、三级断裂构造系统,赋存于(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矿化样式有浸染型和石英脉型两种,金矿化与硫化、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密切相关;初始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变质流体。(2)矿区尺度上,矿床的地质特征显示出多样性:铧厂沟、阳山、马脑壳分别为大型、超大型与大型金矿床,主要赋矿围岩依次为细碧岩、千枚岩、板岩等;矿石矿物共生组合依次为黄铁矿,黄铁矿、毒砂、辉锑矿与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雌)黄等。(3)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显示,三个矿床成矿早、主阶段黄铁矿、毒砂强烈富集Au、As和Te,不同程度富集Sb、Bi和Ag,不富集Cu和Zn,Pb、Co和Ni接近背景值;阳山及马脑壳金矿床中辉锑矿呈略微富集Au、较强富集Ag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是来自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脱挥发分形成的含金变质流体。矿床尺度硫化物微量元素的差异,是在不同成矿深度/环境下,成矿流体对元素运移的差异及不同的沉淀机制所致。(4)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深部中下地壳结晶基底与浅部就位环境中赋矿围岩共同为金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5)构建了区域金成矿模式:晚三叠世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区域大范围的壳幔作用及广泛的岩浆活动,引起岩石圈尺度地热梯度上升,驱动中下地壳物质变质脱挥发分形成的含金流体进入地壳尺度的断裂系统,在不同成矿深度/环境通过围岩硫化、相分离或流体混合等,形成了一系列造山型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