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不仅可以生产绿色植物,还能充当各种污染物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工业、城市化进程发展和农业施肥数量的增加,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面积逐渐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由于重金属具有在土壤中滞留时间长、不易迁移、并随着植物生长而富集等特性,已成为当今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了解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襄汾县褐土土类下的七个主要土种为研究考察对象,对其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理化性质及磁化率进行测定,分析其垂向特征及相互关系,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供试土壤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在0-20cm范围内有明显富集现象,20cm以下各元素含量出现波动,不同土种中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有所不同。剖面中的Mn和Cu的含量在重壤深位中黑垆土层耕种黄土状碳酸盐褐土中最高;0-20cm土层中Zn在中壤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中含量最高,Cr元素在中壤浅位厚粘化层耕种黄土状碳酸盐褐土中含量最高,Ni则在中壤轻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中含量最高;20cm以下土层中Zn、Cr及Ni在不同土种中的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表明中下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波动。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土壤类型对重金属的吸附与迁移具有不同的影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成土母质、成土过程、土壤质地等结构性因素,也可能是耕作、施肥和环境污染等随机性因素。用SPSS软件对5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Mn和Cu、Cr、Ni呈极显著相关,表明被测土壤中重金属可能来自于同一污染源。 (2)SAS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襄汾县褐土不同土种中各层土壤磁化率(Xif)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磁化率变化趋势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一样复杂,20 cm以下土层中磁化率在不同土种中变化规律不明显,表明中下层土壤中磁性颗粒含量有一定的波动。襄汾县褐土属于弱碱性土,各土种中除速效磷含量出现不规律的波动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递减趋势。 (3)襄汾县褐土低频磁化率与Mn、Cu、Cr、Ni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说明磁性物质对重金属元素含量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通过检测褐土中的磁化率可以快速地诊断褐土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的效果。襄汾县褐土中,中壤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剖面的磁化率与Ni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磁化率与Cu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磁化率与Cr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每种土种与磁化率的相关性并不完全相同,这是由于不同土种土壤中磁性矿物的来源不同,不能盲目地将某一土种中获得的相关关系应用于另一土种。 (4)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进行衡量,襄汾县褐土主要受到Ni的污染;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并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准,研究区土壤尚清洁,中壤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最为清洁。除中壤轻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中壤浅位厚粘化层耕种黄土状碳酸盐褐土的内梅罗综合指数超过0.7,到达警戒线外,其他都属于安全范围,适合农业生产。从整体的变异系数上看,Ni>Cr>Mn>Cu>Zn, Ni的变异范围较大,其余指标变异范围较小。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不当推置、矿业活动、农药和化肥等是土壤中Ni的来源,所以污水灌溉和农药化肥的影响可能是造成Ni变异系数偏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