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肾肿瘤的动态CT与肿瘤血管生成两个重要的指标——微血管密度(抗CD34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和探讨动态CT在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以求更加合理地解释肾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为肾肿瘤的影像学评价提供更加可靠、详细的理论依据。 方法 ①对肾肿瘤进行多期扫描,包括平扫和注射造影剂后40秒、90秒、180秒共四期,选择合适兴趣区,测得肿瘤各期的强化值(分别为E40、E90、E180)和各期CT值之间的变化值(分别为C1、C2、C3)。对9例肾肿瘤还收集了早期连续同层动态扫描数据(对比剂注射后7秒开始,间隔3秒,共扫描12层)获得BF图。对比剂注射流量3ml/sec,对比剂总量75ml。②利用免疫组化法对肿瘤标本行抗CD34、VEGF染色。 结果 ①共计18例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18个肿瘤,右6例,左12例,肾恶性肿瘤共17例(包括透明细胞型肾癌8例,颗粒细胞型肾癌1例,乳头状细胞型肾癌4例,嫌色细胞—嗜酸细胞亚型肾癌1例,透明细胞、颗粒细胞混合型肾癌2例,肾盂移行细胞癌1例);肾良性肿瘤1例,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脂肪成分含量甚少)。②恶性肿瘤VEGF表达积分与MVD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719,P=0.001)。③恶性肿瘤VEGF表达与E40、E90、E180之间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785,P=0.000:r=0.699,P=0.002;r=0.513,P=0.035)。④恶性肿瘤VEGF表达与C1、C2、C3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9,P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0.000:二“一0.76生,尸=0.000:r=一0.493,产七0.044。⑤恶性肿瘤MVD与E4O、EgO、E180之间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0,尸=0.000;r=0.855,P=0.000;r=0.791,尸=0.000)。⑥恶性肿瘤MVD与CI、CZ、C3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二=0.836,尸=0.000;二=一0.875,了七0.000;r=一0.433,尸=0.075。⑦恶性肿瘤肿瘤BF与MVD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二0.783,户0.013)。⑧透明细胞型RCC、颗粒细胞型RCC和混合型RCC,强化类型呈快升快降型(A型):乳头状RCC、嫌色细胞型RCC表现为缓升缓降(B型);本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呈现逐渐上升的强化模式(C型)。⑨将E40为86.SHU作为界线值时,区分A型肿瘤与其他肿瘤的敏感型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86%。结论①动态CT参数与肾肿瘤血管生成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动态CT能较准确地反映肾肿瘤的血管生成。 ②不同类型肾肿瘤的强化模式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利用增强模式和增强值,可以帮助肾肿瘤不同类型之间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