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病人资料做回顾性统计分析,旨在研究CEA的效果及预后,以期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有所裨益。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行CEA的192例共200侧(每侧按1例患者处理)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精神神经症状、既往史(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高血压、烟酒嗜好史)、影像学表现(颈动脉狭窄程度、部位、以及斑块的性质、术前经颅多普勒TCD评估)、围手术期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情况,对资料进行初步处理,记录于Excel表格。根据文献资料,选择与并发症可能相关的研究因素:伴有临床症状、伴对侧狭窄、不稳定斑块、高龄等,依据这些因素分组,检验组间临床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我院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经颈部至颅底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并行CEA治疗的病人共230例,通过纳入排外标准,纳入符合病例共200例。2.本文共纳入女性患者47人,男性患者153人;年龄41-90岁,平均年龄66.84±7.71岁;伴临床表现颈动脉狭窄患者87人;中度狭窄5人、重度狭窄190人、近全闭塞5人。心房颤动患者6人、糖尿病患者59人、血脂异常者115人、冠心病患者39人、周围血管病患者24人、脑梗死史104人、高血压患者157人、长期吸烟100人、饮酒史23人。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术后伤口出血或血肿15例,颅神经损伤2例,脑梗死2例,死亡3例。对患者术前、术后围手术期以及术后1月的随访行MRS评分,将结果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研究表明术后患者MR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患者MRS评分较术后围手术期患者也有明显的降低(P=0.01<0.05)。伴有临床表现的颈动脉狭窄病人89例,门诊随访时有72例病人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症状改善率80.9%。3.不同斑块性质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P=1.000>0.05),伴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与无症状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没有特殊差异(P=0.925>0.05),是否伴随对侧狭窄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也没有明显差异(P=1.000>0.05),是否高龄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179>0.05)。4.通过单因素分析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临床因素,得出性别(P=0.0366<0.05)是相关危险因素,再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未发现其独立危险因素。对随访发生的不良事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P<0.05)、临床症状(P=0.03<0.05)是影响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以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典术式,该术式安全、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改善颅脑血流灌注,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2.术前行斑块定性、TCD颅内评估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利于降低MRS评分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CEA的疗效和安全性。3.对于高龄患者行CEA治疗,本研究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轻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仍需要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充分完善术前准备,评估、明确患者颅脑灌注情况,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4.本文CEA术后发生中远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是冠心病和临床表现,术前应完善心脏彩超、左心功能测定及心电图,必要时可完善冠状动脉CTA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