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自然灾害难以预料,难以预先设计解决方案,如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国内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核心是建构由政府、NGO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民等多元主体组成的治理网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政府与企业良好协同关系的建立成为突发自然灾害治理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将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政企协同治理作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梳理,界定了相关概念,阐述了理论基础。接着阐明了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政企协同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企业的功能优势让我们看到了政企协同治理的必要性。而政企的共同愿景与资源依赖以及西方国家的政企应急经验和我国现实实践则让我们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看到了政企协同治理的可行性。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尝试提出了政府与企业有效协同治理实现的应然架构,即制度规制、文化契合、技术支撑和组织保障。制度体系决定着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政企协同治理的功能地位与行为空间;文化体系左右着政企的行为选择,影响着应急制度的发挥成效;信息共享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政企有效协同的技术支撑;组织结构则是政企协同治理的载体。从法制保障和实践探索层面,总结了政府与企业在协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领域取得成效。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指出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政企协同治理仍然存在着动力不足、过程失序以及行为失范等困境。以政企协同治理有效实现的应然架构为分析框架,从制度、文化、技术和组织四个维度对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政企协同治理困境进行了深层次的成因分析,例如,应急法律不健全、应急预案互通性差、激励制度不完善,政企价值分歧、传统理念桎梏、风险认知不足,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以及组织机构不健全等。最后,针对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从构建政企协同制度体系,塑造政企协同理念与风险认知,提高政企协同技术能力以及创新政企协同组织体系等方面来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的政企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