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ESBLs阳性E.coli及其基因的干预性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三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三种中药汤剂对ESBLs阳性E.coli部分或全部恢复对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测定三种方剂产生最佳逆转效果的浓度,并提取ESBLs检测其活性及含量,研究可能的逆转机制。通过统计分析,从三种方剂中选择逆转效率最佳的组方以及浓度。选取同样的干预条件,对受试ESBLs阳性E.coli进行培养,提取菌体内总RNA进行RT-PCR,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判断该组方对受试E.coli内ESBLs编码基因的影响。 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和双纸片协同法筛选ESBLs阳性E.coli,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确定三种中药方剂的MIC(最低抑菌浓度),选取低于MIC的不同浓度在规定时间下培养耐药E.coli,比较各中药不同浓度的逆转效果。提取ESBLs并测定酶活性和含量,分析比较进而探讨其逆转机理。经统计分析后,得到最佳的药物及逆转浓度,培养ESBLs阳性E.coli18-24小时,使用RNA提取试剂盒获得RNA样本,进行RT-PCR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相关软件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从而判断所选组方对ESBLs阳性E.coli内ESBLs编码基因的干预作用。 结论:中药能够通过抑制ESBLs阳性E.coli内ESBLs的活性和表达量降低细菌耐药性,且其逆转作用与中药浓度有关,0.2g/ml三黄汤对ESBLs阳性E.coli体内的ESBLs编码基因OXA有抑制作用,可以使其表达量下降。中药方剂对受试菌TEM,CTX-M,SHV,Acr-AB基因尚未发现确切干预作用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的关键部位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下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而既作为物理性屏障结构又是内分泌活跃的组织机构--内皮细胞,在糖尿病高血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是引起人类、哺乳动物类和鸟类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完整的RV病毒分为三层结构,VP6蛋白位于病毒的内壳中间层,为第
背景与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之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