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与华侨社会本土化:以泰国华侨报德善堂(1936-1957)为案例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为个案研究对象,梳理华侨报德善堂自1936至1957年的主要慈善活动,分析华侨报德善堂的本土化发展历程,探讨华侨报德善堂的慈善活动在泰国华侨社会本土化进程中的作用。  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分为四章。绪论主要介绍华侨社会本土化以及善堂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主要介绍华侨报德善堂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概况,第三至五章重点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华侨报德善堂慈善活动的发展动向,这部分通过分析在不同的政治背景、国际关系下,华侨报德善堂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发展慈善事业的活动。二是华侨报德善堂的慈善活动在泰国华侨社会本土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分析华侨报德善堂的慈善本土化对泰国华侨社会的影响进行说明。结语从总体上回顾了华侨报德善堂的本土化发展历程,并就慈善与泰国华侨社会本土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的研究表明,华侨报德善堂自改组以来经历了:1936-1945年间,从本土化到中国化再到本土化的曲折发展,1946-1947年,本土化发展放缓,1948-1957年,本土化加速发展三个阶段。华侨报德善堂的本土化历程是泰国华侨社会本土化发展的缩影,也对泰国华侨社会本土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调试了泰华族群关系,使得华侨报德善堂乃至华侨社会逐渐为泰国民众所接纳;另一方面,改善了与泰国政府的关系,通过协助政府处理社会问题,分担政府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压力,维护泰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得到了泰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推动了泰国华侨社会的本土化。
其他文献
现如今,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现有的资源已经无法再满足于当前社会需要,逐渐呈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因此,基于这一点,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发
电视文化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一直伴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电视娱乐节目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养料,然而现在的有一部分电视节目都在克隆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的作品,迷失了做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