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发育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采集及分析系统对不同发育阶段(1日龄<出生后12h以内>、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含四分之一野血大通牦牛(海拔3800~4800m)与相同发育阶段平原黄牛(海拔500m以下)肺泡及肺泡隔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形态学测量。结果表明:1.高原牦牛从出生到成年,随着年龄增大单个肺泡面积(MSAA)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但单位面积内的肺泡数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少,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30日龄组肺泡隔的厚度(MAST)最大(P<0.05),肺泡隔内细胞成分最为明显;1日龄组肺泡隔的厚度(MAST)最薄(P<0.05);180日龄时肺泡隔厚度大于1日龄时(P<0.05),而小于30日龄和成年组(P<0.05)。30日龄时单位面积内的肺泡面积(SA)最小(P<0.05),其它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1日龄时肺组织内可见大量似肺泡囊状的结构,囊内有许多短小的次级隔。2.平原黄牛随年龄的增加其单个肺泡面积(MSAA)也在不断增大;单位面积内肺泡数(MAN)相应也逐渐减少;同时肺泡隔的厚度(MAST)也在30日龄时最大(P<0.05),1日龄组最薄(P<0.05),但180日龄和成年组平原黄牛的肺泡隔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肺泡隔内细胞成分在30日龄组表现也最为明显;单位面积内的肺泡面积(SA)成年组明显大于其它年龄组(P<0.05),1日龄、30日龄和180日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30日龄时胸膜下区域的肺组织内可见大量似肺泡囊状的结构,囊内也有许多短小的次级隔存在。3.比较相同发育阶段的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1日龄和30日龄组高原牦牛的单位面积内的肺泡数(MAN)小于平原黄牛(P<0.05),而单个的肺泡面积(MSAA)大于平原黄牛(P<0.05),而180日龄和成年组牦牛和黄牛相应值无明显差别(P>0.05);除180日龄组外,其它发育阶段高原牦牛肺泡隔的厚度(MAST)均厚于平原黄牛相应值(P<0.05);单位面积内的肺泡面积在30日龄和成年组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差异不明显(P>0.05),但1日龄和180日龄组高原牦牛大于平原黄牛相应值(P<0.05)。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肺组织都出现大量似肺泡囊状的结构的情况,囊内均含许多短小“芽状”的次级隔结构。但高原牦牛1日龄组就已出现,且分布于全肺;而平原黄牛组出现在30日龄组,仅在胸膜下区域可见。结论:高原牦牛肺泡出生后发育的过程和方式与平原黄牛有许多相似之处:出生时肺泡发育都较完全,具有良好的呼吸功能。30日龄时肺泡都有一个发育储备阶段。肺泡均随个体的发育而相应的扩张,表现为单个肺泡面积的不断增大。且都有一个通过“芽生”形式再分肺泡的过程。但比较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出生后的肺泡发育,高原牦牛肺泡在出生后仍有如下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形态学特点:①.高原牦牛1日龄组呈现肺泡充分扩张,表明高原牦牛出生后为适应低氧环境,从呼吸生理的角度肺脏将有一个呼吸频率较快、呼吸深度较大的过程。肺泡的充分扩张有利于发挥全肺的呼吸功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②.高原牦牛肺泡出生后的发育较平原黄牛早,在高原牦牛1日龄组即可见大量似肺泡囊状结构,但在平原黄牛至30日龄组才可见,表明高原牦牛肺泡快速发育期在出生前后,而平原黄牛在30日龄左右;③.除处在发育过渡阶段的180日龄高原牦牛外,其它年龄组肺泡隔均厚于平原黄牛,相应的肺泡隔内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等含量应丰富,为高原牦牛提供了良好的适应高原低氧的组织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