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主要观点认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受社会实践的制约,同时具有构建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旨在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代表着一种语言研究的新视角,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方法被许多研究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社会语言学所采用。如今批评话语分析已被应用在政治发言、新闻话语等各个领域,在文学领域中却很少有人涉及。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模型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文本资料,对语言中表现出的不平等和意识形态寄予高度关注,并且从语言学角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方法。本论文采用费尔克劳夫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范式,对中岛敦的长篇小说《光风梦》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在文本描述阶段,借助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从词汇选择策略、及物性系统和情态系统三个方面对小说文本进行语言学描述。通过考察文本中的词汇选择策略探讨作者在塑造人物、凸显情节等方面的倾向,通过统计及物系统的六种过程类型的分布考察人物关系,通过考察文本中情态表达的分布探究作者的态度立场和价值理念;其次,在话语实践层面,从信息来源和语篇外互文情况两个方面阐释小说语篇生成及意识形态的构建;最后,在社会实践层面,从历史文化语境出发,探究社会结构对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并解释作品主题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一、在文本描述层面,作者较多运用意识形态方阵和过度词汇化的词汇策略,积极的自我呈现和消极的他者呈现,为读者呈现出温和、活力、善良的热带民族形象和野蛮的白人形象。关于及物性,使用了较多的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体现白人在萨摩亚有绝对的行动权限,处在镇压者和压迫者的位置上,而萨摩亚岛民则属于弱势群体。情态表达的分布则反映出斯蒂文森作为旁观者对岛上白人们的行径的强烈不满,对岛民的惨痛遭遇的深切同情。二、《光风梦》中斯蒂文森与殖民主义的对立冲突、悲观的自我怀疑、身份矛盾的撕裂的痛苦都有其历史性的原因。中岛敦在日本文学的灰暗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畸形的文学潮流与他的多次殖民地经历都给他带来对文明观的思考,并渗透到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