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强化了个人主义、淡化了无私奉献精神,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加剧了我国“道德滑坡”的严峻形势。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冷漠”现象正是这个时代大变动在道德领域里的反映,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据此,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道德冷漠”现象进行研究将十分必要且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关于“道德冷漠”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本论文主要从道德认知的错位、道德情感的缺失、道德评价的忽视和道德行为的失范四个方面对“道德冷漠”的内涵作出界定,并以儒家传统道德观、社会主义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道德冷漠”现象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道德冷漠”现象突出表现为危机情形之下的道德行为冷漠、公益慈善活动中的道德关怀冷漠、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责任冷漠、大众传媒里的道德义务冷漠。而这些冷漠现象体现出了善的缺乏,与传统道德文化的消极影响、人性的本质及其弱点、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矫治“道德冷漠”现象,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宁和谐和个体的和谐共处。因此,研究“道德冷漠”现象及其矫治对策势必更加的迫切。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矫治“道德冷漠”现象应更加重视全社会道德教育,使人们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加强全社会伦理重构,将人性回归至“真善美”的境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用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导人们的行为;完善社会制度与体制机制,以良好的社会氛围助推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共鸣。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