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区住院,初治为手术治疗并实施了盆腔淋巴结清扫的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案资料。对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有无内科合并症、手术治疗方式、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归类整理。研究并探讨组织学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癌灶直径大小、脉管浸润、附件转移等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应用SPSS16.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136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范围为28岁至72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3. 46±7. 84岁,50~59岁年龄段病人数最多,共71例,占52.2%。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约117例,占86.0%。2、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高分化(Gl)58例,中分化(G2)55例,低分化(G3)23例。浸润深度:浸润深度<1/2肌层为106例,浸润深度≥1/2肌层为30例。癌灶直径:<2cm为79例,≥2cm为57例。存在脉管浸润6例。存在附件转移3例。3、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13例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 56% (13/136)。组织学分期:高分化(G1) 2例,中分化(G2) 3例,低分化(G3)8例。浸润深度:浸润深度<1/2肌层为5例,浸润深度≥1/2肌层为8例。癌灶直径:<2cm为4例,≥2cm为9例。脉管浸润3例。附件转移1例。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cm、有脉管浸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Ⅰ型子宫内膜癌术前应根据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结合患者年龄、全身情况制定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案。对具有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cm、有脉管浸润应尽量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