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是现时期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但是,山东省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山东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的制约因素。因此,探求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和总结推广先进县(市)的成功经验,形成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发展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计算的基础上,主要有如下几项内容和结论:(1)选取2001年~2008年山东县域经济的统计数据,以山东省91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采用主成份分析(PCA)方法作为研究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处理方法,在构建反映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全省91个县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实际测评,从而判定山东沿海县域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2)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测评中,依据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的实际得分情况,作为山东省91个县(市)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按照山东省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际水平,将全省91个县(市)划分成了五种类型:强势发展型、茁壮成长型、沿海特殊型、中间发展型及最低水平型。(3)根据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总结发展较快县域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山东省沿海县域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农业产业主导型、区位优势型、资源推动型、特色经济型、工业产业集群型五种模式。五种发展模式各自有其利弊,可相互借鉴,突破自然资源的约束条件,提升尤其是落后县市的整体发展水平。(4)基于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浙江省、江苏省的比较,概括相似与不同之处,构建沿海县域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与内涵解构,并就提升山东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以及提高落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思路与对策等进行了阐述。这对于促进山东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