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美博弈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gidtfdx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全球环境问题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外溢效应,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主权国家参与环境治理的主要方式。中国和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环境大国,双方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治理压力。目前,中美已经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环境合作,这不仅是出于对国际现实的积极回应,更体现了两国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切实考量。中美的环境合作对两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两国日益凸显的环境治理矛盾。尤其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两国分歧更是难以逾越。从根本上说,中美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塑造全新的国际秩序过程中,两个环境大国对权利与义务重新组合的一种较量。两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合作的未来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如何在与美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中国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全球环境治理与博弈分析文章始于对全球环境治理以及博弈论这一研究方法的介绍。首先,对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型及解决机制进行梳理。然后,由全球环境问题引出全球环境治理这一概念,并从理论角度对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的原则规范,治理方式,治理价值进行分析;从实践角度对全球环境治理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总结。最后,对博弈理论分析全球环境治理主体间互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二、中美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合作作为全球治理主体和世界环境大国的中美两国已经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环保合作。首先,回顾了中美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历史,介绍了两国环境合作的现状。其次,借用猎鹿博弈模型分析两国谋求环境合作的动因。最后,阐述两国进行环境领域合作产生的影响。三、中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存在的分歧中美两国在环境领域互动过程中也是矛盾重重。这包括两国对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合作的不同认知和偏好,对治理责任分配的看法有别,对合作过程中的主权让渡问题的分歧以及对美国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争议。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将采用智猪博弈模型对两国有关治理责任和义务的不同见解进行分析。四、案例分析——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美博弈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也是中美环境博弈最激烈的—环。在总结过去十五年国际社会在气候问题上的谈判历程后,以哥本哈根会议为例,本文重点考察了中美两国在此次国际谈判和立约的过程中的博弈。五、中美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前文的分析为提出本文具有前瞻性意义的结论做了重要的铺垫,作为结论部分,预测了中美两国未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前景。在未来中美进行环境领域合作的互动中,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与美国开展环境合作,笔者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既要立足国内,弥补环境治理的缺陷,又要放眼国际,坚持合作斗争并存。
其他文献
菠萝蜜营养价值丰富,收获季节相对集中,新鲜菠萝蜜难以长期保存,将其脱水干燥成菠萝蜜果粉可延长其保质期,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但菠萝蜜果粉干燥工艺深入研究较少。采用菠萝蜜
电站运行优化是以一定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指标对机组运行状况作出评价和决策,从而指导运行调整。电站实时历史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现场运行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找出
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具有无条件安全性。自从1984年被提出以来,QKD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点对点实验到网络应用。由于QKD信号光强度十分弱,以往的实验中一般都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接受教育的方式也随之变化,职业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抓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化教育于无形,达到育人效果,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能国家的存在使得社会空间狭小,公民社会无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
MMP-28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最新成员,可在生物体内广泛表达。通常,MMP-28以无活性酶原的形式分泌,其活性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从而维持组织的动态平衡。由于MMP-28的功能具
生活在信息和网络时代,量子密码,不仅可以允许合法的通信方进行安全通迅,还能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理的个人信息、隐私及重要数据提供无条件安全保护。相比于传统的经典密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
谈及《儿女英雄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云:“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胡适在《儿女英雄传序》中也认为:“曹雪芹与文铁仙同是身经富
本文论述的是关于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刑法学思考。木马犯罪是近期刑法学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