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在西方,关于神话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如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神话学派、以泰勒为代表的人类学派等等;与此同时,中国神话研究也持续了百年之久。但是仔细回顾了中西神话的研究历程之后,可以发现,采用语言学的方法对神话展开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的目标是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词、句、语篇三个角度对选取的战争神话展开研究,以期发现中西在早期思维特征、中英语言语法特征以及语篇等方面的异同。本文基于黄帝蚩尤之战以及宙斯提坦神之战神话语篇,首先回顾了中西神话学的研究历程;然后采用语言学的方法,分别以中国训诂学以及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Hockett’s IA model以及Halliday、Hasan的衔接理论,分别从词(神名)、神话语句以及神话语篇三个层次展开神名词源、中国古文言文以及英语语句语法特征、以及中西神话语篇的逻辑衔接和叙述模式的研究。最后,借助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哲学观的阐述对以上研究成果做出了语言哲学解释。通过研究,作者得到了以下发现,中西战争神话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其神话语篇的叙述模式,即选取的神话的语篇中均存在相同的人物角色设定以及故事情节。不同在于,1)在神名方面,上古时期两个民族的原始初民思维具有一定的共相性,即万物皆有灵,因而诸如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原始初民看来都是神的意志和行为;2)在神话语句方面,一方面,这两种不同语言在包括语序、词类活用、句式等方面有着惊人的语法相似;另一方面,在相似的句式或者语法现象中,词语,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构成上却有很大的不同;3)在语篇层次上,古文言文以意合为主,因而中国神话语篇短小精湛,句际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是读者责任性的语言;而英语以形合为主,句子之间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而且句中词类会根据语篇环境的变化有相应的形态格式,因而是作者责任性的语言。作者发现,借助中西不同的哲学观以及思维特征,可以解释中西神话语篇中存在的诸多不同。“天人合一”以及与此密切相关联的整体性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这不仅极大地促成了中国语言,尤其是古汉语以意合为主要特征,而且还影响了神话语篇的结局设定,即必定是象征着和谐、稳定的黄帝才是最终的胜利者。而西方哲学注重抽象、逻辑和理性,在这一思维的影响下,一方面西方的语言逐渐发展为一种分析性、抽象性、理性的语言,并以形合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大量精确的数字运用于战争神话的描述之中。